1 引言:提升系统在拖拉机技术演进中的核心地位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核心装备——拖拉机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拖拉机各项技术系统中,提升系统作为连接拖拉机与农具的关键环节,不仅承担着农具的升降控制,还直接影响作业质量、能源效率和操作安全性。随着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大马力拖拉机因其强劲动力和高效作业能力,已成为现代农场不可或缺的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从最初简单的机械装置,历经液压技术、电控技术、智能化技术的迭代革新,如今正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快速演进。本文系统梳理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代表性技术突破,并基于当前技术瓶颈与政策环境,对未来技术路径进行前瞻性展望。
2 早期机械液压提升系统(20世纪50-70年代)
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的技术演进始于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奠定了现代拖拉机提升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技术框架。50年代初期,北美市场主流拖拉机功率仅为30-40马力,难以满足大规模农场作业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Wagner公司率先推出225马力以上的铰接式四轮驱动(4WD)拖拉机,开创了大功率拖拉机的先河。这类拖拉机采用前后轮胎等大的设计,功率门槛达到200-300马力,通过铰接转向系统解决了大型设备的转向灵活性问题。
提升系统在这一阶段主要依赖纯机械结构和基础液压装置实现农具升降控制。其核心特征包括:
机械杠杆机构:驾驶员通过手动操作杠杆直接控制液压阀,进而驱动液压缸完成农具升降。这种方式需要驾驶员具备较强体力,且控制精度低。
分置式液压系统:液压泵、控制阀和液压缸分离布置,通过管路连接。系统工作压力普遍低于20MPa,导致提升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型农具需求。
位置控制模式:系统仅能实现农具的固定位置控制(如运输位置、作业位置),缺乏对耕深和提升速度的精确调节能力。
1977年诞生的BigBud 16V-747标志着大马力拖拉机发展的里程碑。这款世界最大拖拉机搭载V16缸底特律双增压引擎,功率高达760马力(后升级至900马力),整机重量达58吨。其提升系统采用增强型液压装置,配备3300升大容量油箱,可驱动24米超宽犁具进行深耕作业,10分钟内即可完成一英亩耕地作业。然而,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其液压系统仍属于传统阀控系统,响应速度慢且能量效率低下,8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更因惊人油耗被迫闲置。
*表:BigBud 16V-747拖拉机主要技术参数*
这一时期的提升系统虽然解决了大型农具的基本升降需求,但在控制精度、能源效率和操作便捷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农场规模扩大和作业要求提高,对提升系统的精确控制和高效节能需求日益迫切,为后续技术突破指明了方向。
3 电液控制与动力换挡时代(20世纪80-90年代)
80年代至90年代是拖拉机液压提升系统技术发展的关键转型期,电子控制技术与液压技术的融合催生了电液控制系统(EHCS),显著提升了大马力拖拉机作业精度和效率。这一技术转型主要源于三方面动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为控制提供新手段;农场规模扩大对作业效率要求提高;全球排放法规趋严迫使拖拉机节能降耗。
电液控制系统核心突破在于将电子信号作为控制媒介,取代了传统机械杠杆的直接操作。驾驶员只需轻触按钮或移动操作手柄,电控单元即可根据传感器信号精确调节液压阀开度和流量,实现农具位置的毫米级控制。这一技术路径带来了多重优势:
负载传感技术:系统可实时检测农具作业阻力,动态调整液压输出,使牵引力波动降低30%-50%,大幅提升了作业稳定性。
力位综合调节:系统支持根据土壤条件自动切换力控制(控制牵引力)和位控制(控制耕深)模式,解决了传统系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耕深不一致的难题。
多组液压输出:高端机型如东方红LF2204可提供3-4组液压输出,满足复式作业需求,如同时完成耕地、施肥和播种等多道工序。
动力换挡技术(PowerShift)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性能。传统机械变速箱换挡时需分离离合器,导致动力中断,而动力换挡通过湿式离合器组和液压换挡机构,实现了负载状态下不间断换挡。以东方红LF2204为例,该机型采用48前进挡/41倒退挡设计,主变速为8挡动力换挡,副变速为4挡机械同步器换挡,驾驶员通过液压按钮即可完成换挡操作4。
表:90年代代表性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技术对比
中国一拖在1990年代后期针对冬麦区深松作业需求开发的东方红-LX1300系列,是这一时期的创新代表。该机型将两驱拖拉机动力从90-100马力提升至130马力,增幅达30%,成为全球首创的大功率两驱机型。其提升系统采用强化悬挂装置,提升力提高20%,配合专用深松犁具,显著改善了土壤透气性和保墒能力。这一创新不仅满足了冬麦区旋耕加深松的复合农艺需求,更推动了国内深松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为提升耕地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一阶段的电液控制系统仍存在局限性:系统响应速度受液压油特性限制;电子控制单元与液压执行机构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系统能耗依然较高。这些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技术突破留下了空间。
4 智能化与电动化革命(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迎来智能化与电动化双重变革。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主要围绕三大方向:无级变速技术实现动力传递的革命;电动化开辟新能源路径;智能控制与自动驾驶重塑作业模式。这些创新使拖拉机提升系统从单纯的执行机构演变为智能作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4.1 无级变速传动突破
传统变速箱的固定齿比设计限制了发动机在最佳工况区间运行,而无级变速(CVT)技术通过连续可变的传动比,使发动机始终运行在高效区域。2023年,玉柴集团推出的全球首款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标志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该创新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双模式运行:支持“田间作业模式”(低速大扭矩)和“道路行驶模式”(高速经济)智能切换,各区域犁耕或旋耕作业效率提升15%-35%,节油效果最高超过30%。
智能控制单元: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监测农具状态,自动调节提升速度和高度,作业精度可达厘米级。
4.2 电动化技术路径探索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电动化成为大马力拖拉机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推出的ET1004-W型电动拖拉机开创了轮边驱动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先河。该机型采用多项前沿技术:
分布式驱动架构:每个后轮配备独立电机驱动,取消传统传动轴和差速器,实现扭矩矢量控制,转弯半径较同功率传统拖拉机减少40%。
多能源兼容设计:底盘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搭载纯电、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或甲烷发动机等多种动力源。
电控提升系统:直接由电机驱动液压泵,省去传统动力输出轴(PTO),能量传递效率提高25%以上。
4.3 智能化与无人作业系统
智能化控制系统将提升系统纳入整机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作业全流程的自主决策与控制。中国一拖2016年推出的东方红LF954-C无人驾驶拖拉机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4:
多模态感知系统: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精度达±1cm)、毫米波雷达和双目视觉识别,实时构建作业环境三维地图。
智能控制单元:基于CAN2.0总线技术将发动机、传动系、液压提升系统、农具连成一体,实现农具复合动作的协同控制。
自主作业系统:具有作业动作记忆功能,通过模式设定一键实现整机配套农具的田间自动化作业,支持自动避障、路径规划和远程干预。
5 未来技术路径与挑战
基于当前技术瓶颈与农业发展需求,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未来发展将聚焦四个关键技术路径:新能源动力系统深度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驱动的智能控制、模块化通用化平台构建以及全球化协同研发模式创新。这些技术方向不仅解决现有系统缺陷,更为未来智慧农业奠定装备基础。
5.1 新能源动力系统集成
传统柴油动力面临碳排放压力和能源效率瓶颈,新能源动力成为必然选择。一拖股份2023年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农机新型动力系统与智能控制单元技术研发及示范”,系统探索了柴电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动力、甲烷动力等多元技术路径8。未来突破方向包括:
混合动力专用架构:研发基于P2/P3混合构型的专用机电耦合系统,通过能量管理算法优化发动机与电机功率分配。系统可回收制动能量和农具下降势能,综合节能潜力达30%-40%。
高压大功率电动提升系统:开发800V高压平台,采用SiC功率器件提升电能转换效率,使大流量液压泵电机功率密度突破5kW/kg,解决电动拖拉机提升系统响应速度瓶颈。
5.2 数字孪生赋能智能控制
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提升系统映射到虚拟空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优化:
虚拟验证平台:建立液压系统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机械、液压、控制),在数字环境中完成90%以上的设计验证,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50%。
自适应控制算法:基于强化学习算法开发智能耕深控制系统,结合土壤墒情图、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地形感知,动态调整作业参数,减少土壤压实损害15%-30%。
5.3 模块化与通用化设计
面对多元化农艺需求,模块化平台成为平衡规模效应与定制需求的解决方案:
通用液压接口标准:制定ISO 24678兼容的快速接头标准,支持液压输出流量在20-150L/min范围内自适应匹配,简化农具连接流程。
分布式液压驱动:为大型复合农具配置独立电静液执行器(EHA),减轻主机液压系统负荷,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5.4 全球协同研发与政策支持
大马力拖拉机技术突破需产学研用多方协同。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高功率密度电动液压系统成本居高不下;氢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缺乏;复杂农艺条件下的智能控制算法可靠性不足;过度耕压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这些挑战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全球技术协作共同解决。
6 结论
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历经70余年技术演进,实现了从简单机械装置到智能作业系统的根本转变。这一发展轨迹呈现明显的代际更替特征:20世纪中后期以机械液压系统为主导,解决了大型农具的基本升降需求;80-90年代电液控制技术引入提升了作业精度和效率;21世纪初至今的智能化与电动化革命为系统赋予了自主决策能力。每一阶段的技术突破都源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并融合了当时最前沿的工程技术成果。
当前,大马力拖拉机提升系统正处于技术范式转换的关键节点。未来技术路径将呈现多元化特征:新能源动力系统解决能源可持续性问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系统全生命周期优化;模块化平台满足多样化农艺需求;全球化协同研发加速技术创新扩散。黑龙江省近期出台的20条政策措施精准把握了这一转型趋势,通过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标准对接等举措,为中国农机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了制度保障。
拖拉机提升系统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提升作业效率,更是实现“精准、高效、低碳、智能”的现代农业作业体系。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大马力拖拉机将超越传统农机范畴,演变为农田物联网的智能节点。这一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以及全球农机产业的开放合作。只有如此,大马力拖拉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现代农业核心装备的战略价值,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