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你还记得这台红色的东方红推土机吗?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它在我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近日在湖北美术馆,一幅195cm×195cm的布面油画,瞬间勾起我的浓厚兴趣,这便是周向林1993年创作的《红色机器之一》。
1955年出生的周向林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武汉人,亲身经历过依赖重工业、崇尚自力更生的年代。他画中的东方红推土机,由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研发,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是中国建设“主力军”,75型履带式推土机凭借可靠性能,在农田开垦、铁路修建等场景中发光发热,见证了我国工业从“依赖进口”到“自力更生”的转变。
周向林以近乎“写实标本”的手法创作,画中履带纹理似沾着泥土,红色机身漆面在光影下有深浅变化,零星光斑更添灵动。这幅画没有刻意渲染情怀,却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于我而言,它不仅是艺术品,更唤醒了童年关于这台“老伙计”的记忆,让人重温那份属于奋斗年代的温暖。(我心飞翔张文强于湖北美术馆)
东方红推土机:一个时代的工业印记与奋斗符号
东方红推土机,是中国工业史上极具标志性的自主研发设备,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以“建设主力军”的身份,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中的“红色符号”。
其研发生产始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成果,东方红推土机的诞生,承载着我国摆脱工业设备依赖进口、实现“自力更生”的重要使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红75型履带式推土机,以75马力的动力输出为核心,搭配可靠的履带附着系统,既能在农田开垦中深耕土地、平整田垄,助力农业生产发展;又能在铁路修建、水利工程、矿山开采等基建场景中攻坚克难,即便面对潮湿泥泞的地面或崎岖不平的山地,仍能稳定作业,成为当时各行各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硬帮手”。
在那个崇尚重工业、全民投身建设的时代,东方红推土机不仅是冰冷的生产工具,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它的轰鸣声,是工地、田间最振奋人心的“建设号角”;它的红色机身,成为工业力量与奋斗精神的视觉象征。无数建设者曾与它并肩作战,用它推平障碍、开辟新路,一点点筑牢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也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台机器深深扎根在一代人心中。
如今,虽有更先进的工程设备不断涌现,但东方红推土机并未淡出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活见证”,更成为承载时代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艺术作品的画布上,或是老一辈人的讲述中,它始终提醒着人们:那段依靠自主力量、全民奋斗的岁月,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珍贵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