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辆坦克诞生前(上)

从空中的飞机俯瞰战场,犬牙交错的堑壕、被炮火一遍又一遍犁过后的坑坑洼洼

不论是给单兵穿上重甲,还是给突击小队配上护盾,都或因笨重,无法在“千疮百孔”的战场上机动

而氯气、氯化苦、芥子气等化学武器的出现,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起初双方都曾尝试给跃出战壕、冲在最前的突击战士们穿上重甲,甚至配备装有轮子的“单兵移动护盾”,但实际效果都很有限。

能跨过堑壕,碾过铁丝网,通行在弹坑密布、千沟万壑的战场上,这般机动力是一战战场对新装备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需求,而这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是不容易解决的。而且,这样的新装备还要有面对长枪短炮的防护力和能够杀伤敌人的火力。以今日视角来看,这个新装备就是内燃机、履带、装甲钢板和火炮的集合体,只是当时的“求索”却是异常曲折的过程。前有达·芬奇指路,但正解是这种拖拉机

不论是给单兵穿上重甲,还是给突击小队配上护盾,都或因笨重,无法在“千疮百孔”的战场上机动

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达·芬奇发明大破解》,以现代工艺对达·芬奇的几个传奇发明做了复原,其中的“坦克”证明有一定可行性,而另一发明“直升机”则基本不可行

作为火炮牵引车的“霍尔特”,在当时的英军、协约国军队中有几千辆在装备使用。图中“霍尔特”拖拉机除了履带还有前轮,这是用来转向的

“霍恩斯比父子”的履带式拖拉机,与“霍尔特”的直观差别便是前部无需转向轮

英国本土企業“霍恩斯比父子”履带式拖拉机,既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也有向英国军方大力推介的努力,但可惜有些生不逢时

虽说前有巨匠达·芬奇的指路,也不乏科幻小说中的“陆地战船”想定,但“陆战之王”实实在在的现代原型之一,其实是一战战场上活跃的“霍尔特”(Holt)等履带式拖拉机。原因无它,“履带”才是构成“坦克”这种新装备战场机动力最现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在民用中的确是耕地的拖拉机,但从美国到了欧洲战场后就变身牵引车,替代马匹来牵引火炮和其它物资。特别是在战场未经平整、泥泞的道路或崎岖的山路上,马匹、轮式车辆无法通行,“霍尔特”就成了唯一选择。在多国早期的坦克研发中,“霍尔特”正是灵感源泉,比如法国“施耐德”和“圣查蒙德”、德国A7V 等该国第一型坦克的底盘部分就是在“霍尔特”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

不过,在美国人的“霍尔特”系列履带式拖拉机身上也有英国人的智慧,这就是英国霍恩斯比父子公司(Richard Hornsby & Sons)的“履带转向离合器装置”。该专利技术被霍尔特公司一并收入囊中,共同构成了现代履带式推进系统的基础。对比而言,早期“霍尔特”拖拉机的转向是靠车体前部的转向轮来完成,而在霍恩斯比父子的设计中,则是靠两条履带的差动。

霍恩斯比父子公司的履带式拖拉机问世后,就马上向英国陆军大力推介(1907年),虽然一时引起轰动和关注(比如国王爱德华七世出席演示活动),但还是未能打动军方。在炮兵部队的军官眼中,这辆履带式拖拉机动力不足、噪音又大、速度又慢,完全没有8匹马好使。而在民用市场上,履带式拖拉机也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受欢迎。最后,心灰意冷之下,“霍恩斯比”于1911年把一揽子履带式拖拉机相关技术以4000英镑的打包价出售给了美国霍尔特公司。就在这笔交易的短短一年后,英国陆军就一口气从霍尔特公司订购了442 辆履带式拖拉机。

虽然一战中英国陆军大量装备了“霍尔特”,但英国坦克的技术基础并非来自“霍尔特”。对于履带式的优势英国人已早有体会,但在世界第一辆坦克出世之前,英国人技术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踩坑”却是一个都不比他国少。这其中的曲折,就一定要讲到丘吉尔牵头的“陆地战舰委员会”(LandshipCommittee)。英国海军要造“陆地战舰”

斯文顿之所以成为坦克发明的贡献人之一,其贡献当然不只是提出构想。1915 年7 月在战争办公室任职的他,在了解到海军的“陆地战舰”计划后,成功进行了跨军种跨部门协作,为未来的英军“坦克”制定了性能指标。图为战后斯文顿在美国访问霍尔特公司,公开表彰和感谢了本杰明·霍尔特及他的公司对英军的贡献

在否定斯文顿的提议时,英国战争办公室正在测试这种“特里顿堑壕穿越机”(Tritton Trench-Crosser),其原理有点像今日的“架桥坦克”。①车体前部的小轮先跨过堑壕,这时后部车体、直径2.4 米的大轮来平衡重心。②与此同时将轨道架设在堑壕两端,而后后部车体驶过。③在通過堑壕后,将轨道收起。④尽管这款在重型拖拉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堑壕穿越机”效果不错,但又是个笨重的家伙,遂放弃

这个提案最终还是激起了水花。该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海军第一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直接给首相阿斯奎斯上书,“警告”说德国人可能随时会引入类似新装备。阿斯奎斯转而命令基奇纳组建委员会,认真研究斯文顿这一提议的可行性。随后,有了1915年初英国陆军对“霍尔特”拖拉机进行的验证测试试验,给出了“不切实际”的结论。

听闻此消息的丘吉尔决定,既然英国陆军不接受这个构想,那么即便超出了海军职责范围,也还是要发展“坦克”,于是在英国海军名下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陆地战舰计划”起初是研制大批人员的运输车,但随着对一线情况的了解深入,装备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陆地战舰”的基本性能指标变更为,可翻越5英尺(1.5米)高陡坡,跨过8英尺(2.4米)的堑壕,速度4英里/小时(6千米/小时),配备机枪和轻型火炮。是轮式?还是履带式?

重型轮式+ 装甲车体,这在理论上是最容易、最有希望成型的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布拉玛·迪普洛克(Bramah Diplock)贡献出了自己的“履带轮”专利技术,但除了“大轮”,项目的技术瓶颈还有发动机动力不足、因轴距短而无法通过堑壕等难题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藏图,这是关于轮式陆地战舰的所有影像留痕

履带式陆地战舰,前后至少有3个方案,从车体前后的两组履带,到前后车体铰接式,运载能力或70人或50人。其中一个方案是,车长约40英尺(12米),重约25吨,配备一门12磅火炮,侧面和顶部的钢板厚分别为8毫米、6毫米,战场定位是西线战场突击队员的履带式运输车。而它的问题也是太大、太复杂,或是动力不足,履带行走系统也毛病不断,不过有验证性样车的推出和测试。终于找到了对的方向

在“陆地战舰”研制工作陷入瓶颈、委员会内各方意见不一的僵局下,小型化、履带式拖拉机重获陆地战舰委员会的关注,林肯郡的农用机械厂商威廉·福斯特公司(WilliamFoster&Company)被选中,担负起在履带式拖拉机基础上开发“坦克”的重任。但此时的英国已经没有了“霍恩斯比”,只能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公司寻求履带式底盘技术支持,这就有了“布洛克”(Bullock)和“基伦-海峡”(Killen-Strait)履带式拖拉机的引进。

履带式陆地战舰的几个方案都是前后两组履带行走系统,而第1 和第2 方案中的履带行走系统还是位于车体中线的“独轮车”式

相对于轮式陆地战舰,履带式陆地战舰的研制有更大的进展,还有样车的试制和测试

“基倫- 海峡”履带式拖拉机有三条履带,前面的也是用来转向的,为了突破战场上的铁丝网,首部还加装了剪钳。演示测试后,英国认为它的越壕能力不足,且车体尺寸较小、改装余地不大

在引进“布洛克”拖拉机后,英国还想继续“铰接式”的技术路线,但试验表明“此路不通”

从样车“林肯1 号”到“小游民”

尤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履带行走系统,比如首轮的位置升高、履带通过刚性框架来强制固定等,以此提升了越野性能,解决了履带脱落等问题

西线战场上的MK Ⅰ坦克和一队英军士兵,坦克顶部加装了手榴弹防护网

这两张法国档案馆中的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如果没有确切注释,你可能真不会觉得它是“陆战之王”的一种雏形

再在“小游民”样车的基础上,威尔逊提出新设计方案,采用菱形车体,加大前轮直径,采用过顶式履带等,近一步提升坦克的越野速度和越壕的机动性能,同时为了降低整车重心将炮塔设置在车体的侧面,这种新坦克被称为“大游民”,即“马克”Ⅰ型(MKⅠ)坦克,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型投入战场的坦克。

这是英国人沿着“履带式”这一技术方向修成的正果,而其它国家在坦克技术的探索阶段也同样有着不少岔路、歧途,并由此诞生了诸多“脑洞”“奇葩”。

THE END
0.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湖北以农业机械现代化项目简介:为满足南方水田耕作和田间整治需求,新型履带式多功能拖拉机相较于传统拖拉机,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功能多样化。在耕整基础上,加装液压传动系统,带微挖、推土、装载三项功能,实现一机多用,有效满足用户各种农业生产需要。二是革新改良多。变速箱由8+8挡位改进为12+12挡位,首创双作用离合器,发动机转速在540/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945279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