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拖:生生不息的东方红精神财富号

中国一拖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家拖拉机制造企业,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建厂不足3年研制出第一台拖拉机。伴随着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伴随着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国一拖,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有过迷茫与不适。面对新挑战,中国一拖既看脚下,也看远方,针对如今农业生产的特点研制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国资报告》杂志第3期刊发原创文章《中国一拖:生生不息的东方红精神》,以供参考。

在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钱纸币上印着一台农用拖拉机,它的出现拉开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这台拖拉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红。

生产东方红系列拖拉机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家拖拉机制造企业。当时全国一批批优秀人才迅速向洛阳集结,在一穷二白的时代,他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为黑龙江等地的大规模土地耕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代变迁,精神传承。

近70年来,伴随着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伴随着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国一拖,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有过迷茫与不适。但中国一拖人持续弘扬“东方红”精神,研制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如今中国一拖的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建厂创业 “铁牛”代替耕牛

对于中国一拖来说,量产拖拉机,也是梦想般的奇迹。

当时,洛阳仅有一个1500千瓦的发电厂,一个小煤窑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厂的涧西一带基本全是农田。1954年秋天发大水,建设者们划着木船渡过涧河,才来到厂区。

为尽快取得成果,中央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筹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由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德特54拖拉机”图纸。

建厂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厂里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的2600多封慰问信。怀揣新中国农机制造梦想的一批海外赤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加入中国一拖的建设队伍。

各种支援物资从全国各地不断运来: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庄的农民把节省的1000多斤大米千里迢迢送到工地;河南南阳地区的群众把28吨炭一捆一捆地从山上背下来,送到工地以解燃眉之急;江苏徐州无偿地送来了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全国成千上万的“红领巾”把捡拾换来的零钱寄到工厂……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上万人来工地参观。

第一拖拉机厂从全国各地招来近万名工人,大部分连拖拉机都没见过。仅有的技术人员白天正常上班,晚上传帮带做培训。

中国一拖党委副书记、一拖股份副总经理苏文生介绍,职工没有装配拖拉机的经验,遇到哪个零件不会装了,他们就把样机拆开看看,反复琢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时吊车很少,几十吨、几百吨的大型设备都是人拉肩扛。职工们睡在车间草垫上,铁块、钢材等原材料一到,大家就起来去干活。生活物资供给不足,职工们集体开荒种菜。

在艰苦的建设环境和生活条件中,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250名工人38个工作日建成了22500平米的发动机车间,32天建成了12870平米的燃料系统车间,建厂不足3年研制出第一台拖拉机。

1959年11月,中国一拖生产的第一批13台东方红54式履带式拖拉机运抵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军垦农场。在极寒和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这一批“东方红”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纪录。

随后,一台台东方红拖拉机源源不断地从洛阳开往全国各地,中国农业机械化由此展开,耕地不用牛变成了现实。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还“开”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币。

原中国一拖副总工程师张文恺回忆一拖创业史时说:“东方红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凝聚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走向市场 迎来新挑战

中国一拖建厂之初,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生产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适合大面积耕地作业。

1981年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施行,土地变成了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出现了“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状况。当时有句打油诗: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重返战场。那一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从1980年的2.4万台跌到了不足1万台。

农民不再需要拖拉机了吗?中国一拖组织人员在15个省106个县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调查的结果是:你们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拖拉机,最好是一头牛的价钱,8头牛的力气,能耕地也能跑运输。

市场有需求,中国一拖就抓紧研制新产品。

1982年,中国一拖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东方红150型小四轮拖拉机,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 “明星产品”。批量进入市场后就出现了抢购热潮。

中国一拖融媒体部的周双雪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当时很多人到厂里来排队。有人守在生产车间里,等着拖拉机组装下线;甚至有人故意磕碰车身,以此抢购这台有“瑕疵”的拖拉机。

农忙时耕地,农闲跑运输。在这一批东方红小四轮的牵引下,一批万元户在农村诞生。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亲昵地称这一批产品为“小拖”。后来,“小拖”逐渐成为了小型拖拉机的统一简称。

苏文生介绍,“小拖”为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提供了巨大助力,大批农民工得以进城务工,城市发展开始加速。同时也带动一拖走出了低谷。

既要看到脚下,还要看到远方。

尽管大型拖拉机短期没有市场,但中国一拖并未放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陆续引进了意大利等国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技术,分配给中国一拖,以及其他几家兄弟企业。

“当时不少企业认为,大型拖拉机会退出历史舞台,并未对引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干脆就放弃了。”苏文生说,中国一拖经过深入分析,认为作为拖拉机行业的“老大哥”,中国一拖有责任有义务把大型拖拉机引进技术全面国产化。

从零部件到整机的百分百国产化,很多人熬白了头发。凭借几代人的坚持,中国一拖从意大利引进的菲亚特拖拉机技术,最终形成国产化率100%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此后20多年的中国拖拉机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始终勇争第一,这种传承自“东方红”精神的眼界和魄力,为中国一拖如今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传承永续 耕耘全世界的田野

如今,走进中国一拖的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停放的拖拉机。厂区道路两侧,分别依次排列了中型拖拉机和高端大马力机型。这些现代化的拖拉机驾驶室均采用了全景玻璃,宽敞设计,后排有空调也有小风扇,侧边配备有置物架、工具箱、杯架等。

中国一拖大拖公司安全生产部部长何况介绍,针对如今农业生产的特点,公司主动深入市场调研,广泛征集用户意见。新产品不仅注重传统性能提升,还充分考虑驾驶员的操作体验和安全性,男女司机手都可以轻松操作。

记者采访当天,遇到了前来中国一拖参观的用户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对拖拉机有不同的需求:不带驾驶室的多少钱?同款的加大马力卖不卖?零件有没有?

何况告诉记者,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一拖形成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供各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产品。

比如沿海用的产品要做加高,增强抗腐蚀性和密封性;高原用的要加大马力;旱地用的要做轮胎加宽搭浅花纹,耐磨不抓地……包括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的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首款无驾驶室的纯电动拖拉机等。

如今,随着一批农机新锐企业崛起,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外资农机企业的加入,中国的农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此背景下,作为央企,我们倍感责任重大。”苏文生说,“东方红精神”传承至今,内涵有了新的延伸,即“坚守初心、忠于使命、团结奋进、敢为人先”。新时代的中国一拖,要敢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亮剑,用实际行动担起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自主化发展的重任。

目前,中国一拖已形成涵盖农业机械、动力机械、车辆和关键零部件等门类的“东方红”产品家族。截至2024年底,中国一拖累计向社会提供近380万台拖拉机和340余万台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行业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一拖坚持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并重,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据统计,“东方红”系列产品已经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耕耘在世界的田野上。2025年,中国一拖大拖海外订单迎来开门红。

“中国一拖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缩影。”苏文生表示,中国一拖的“东方红”品牌,早已是中国农机工业的标志性符号,与时俱进的“东方红”精神,也成为中国农机工业自我加压的精神动力。未来,中国一拖将继续弘扬“东方红”精神,推动中国农机工业走向世界,让世界田野上响彻“东方红”。

THE END
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纪实我国第一辆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 我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轿车。 1960年河南安阳林州市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民工凿山的大幅照片。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模型,比例1:1 党史展览馆展出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皆为真品。 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jvzquC41yy}/onnrkct/ew47:c{vuyp
1.洛阳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洛阳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门票/地址/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位于洛阳的中国一拖,馆内收藏了中的一个代履带拖拉机、中的一个代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中的一个代小型轮式拖拉机、中的一个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众多有历史意义的农业机械。博物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史料,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农耕发展的历史画卷。 开放时间 全年08:00-11:30jvzquC41{q{/e}wkr0ipo8xkijz0n~t{cpm2;A4364::87mvon
2.66年前的今天,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诞生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装配完成 虽然这只是用手工方式 完成的一台样机 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它是新中国自己生产的 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 1959年10月 周恩来总理来视察第一拖拉机厂 参观了车间 与工人们座谈 还和工人们一起在食堂吃工作餐 这是周总理和装配车间工人的一张合影 jvzquC41yy}/loickn/exr1yz5eg}fkn0jpAri?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