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资金严重短缺。然而,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还是咬紧牙关,拿出了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000台拖拉机,首先供应给中国东北和其他地方的国营农场。对于当时的80多万个村庄来说,这些拖拉机无疑是沧海一粟。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规划并决定在苏联的帮助下设计和建造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由于“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是重点农业区,华北是农业区的重中之重,而河南又是华北的农业大省,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最后将厂址定在了河南。1955年,作为“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河南洛阳破土动工。
创新历程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东方红”拖拉机是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它在中国拖拉机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中国人心中农业机械化的形象代表。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现陈列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她是新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她在中国东北地区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记录。正是“东方红”拖拉机开垦了整个东北的黑土地,使荒地成为粮仓。这款拖拉机被当地农垦局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本世纪初的“东方红”大型轮式拖拉机,再到如今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始终引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一拖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也从一个连人民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农机制造和农机使用的第一大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