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由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原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投资建设,201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位于涧西区中国一拖厂前广场西侧,集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各类珍贵的文物、史料,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丰硕成果。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不仅是我国首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从农机发展变迁中,感受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红色情怀。
文物一
最年长的“东方红”
在展厅内,一台履带拖拉机年代感十足。该博物馆馆长张迎介绍,它就是中国首台拖拉机的同款产品——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展厅内收藏的这台拖拉机曾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纪录,被当地农垦局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最年长的“东方红”
1955年,作为“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在洛阳破土动工。破土动工典礼有7万人参加,而当时洛阳的城市人口还不足10万。随着一根根钢桩打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厂房的建设基础,更是广大人民对拖拉机的期盼。
为早日实现“耕地不用牛”的梦想,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洛阳。曾在大城市学习,因建设中国一拖而选择来洛阳工作、成家,这是许多中国一拖创业者共同的人生轨迹。
文物二
最呆萌的小四轮
在展厅内,一台小巧可爱的拖拉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这台东方红小四轮1984年出厂,是国产第一代小功率轮式拖拉机,曾在洛宁作业25年,也是整个博物馆内最呆萌的拖拉机。
最呆萌的小四轮
张迎介绍,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分田到户,1982年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得到确立,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时,国家也不再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整个农机工业陷入低谷。以中国一拖为例,1980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产量为2.4万台,1981年的产量却跌到了8000多台。当时有句打油诗十分形象:“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趾高气扬。”
分田到户的农民真的不需要拖拉机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1981年,中国一拖组织调研人员分赴全国进行调查。农民们说:“你们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拖拉机,最好是一头牛的价钱、8头牛的力气。”
按照这一思路,1982年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受到用户极大欢迎。农忙时耕地,农闲时跑运输,这一时期,正是小四轮让无数农民实现了致富梦想。小四轮的成功,也拉开了中国农机工业产品变革的大幕。
文物三
最灵活的“大个子”
展厅内威风凛凛的“大个子”——LF-2204重型拖拉机,是中国一拖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
最灵活的“大个子”
这款拖拉机拥有30个前进挡、25个倒退挡,装备爬行挡后可达到48个前进挡、41个后退挡。车上配备的电子控制系统,实现了拖拉机不间断换挡、换向,同时将复杂的操作过程简化为按钮操作,在降低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作业质量。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一拖新的拖拉机技术平台逐步形成,也标志着我国农机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世界同步。这款产品进入市场后,将国外同档次产品价格拉低了1/3。
沧海桑田,初心不改。如今,中国一拖已是国内唯一能够自主批量生产20马力至400马力全系列轮式和履带拖拉机的农机企业,“东方红”正挺起中国高端农机的“脊梁”。
原标题:《【网界青年学党史】河洛党史故事|东方红拖拉机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