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婺源种水稻农事(一)
婺源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种水稻干的第一个农活儿是耕田,那个时候耕田大部分还是用牛,极少用拖拉机耕田的。
用牛耕田分三个步骤:第一犁田,把土翻起来;第二耙田,把土耙碎耙细;第三耖田,把田耖平,才可以插秧。犁、耙、耖三样活儿,在农村算是技术活,生产队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干。只有掌握了犁、耙、耖这三门技术活儿,才能算一个真正合格的劳动力。
一、犁田
犁田的犁由底部一根安装犁铧和犁镜的硬木、上方一根大弓形状的硬木和一根做犁把手的硬木组合而成。犁铧是一块三角形的尖锐铸铁,安装在犁下端硬木的头上插入泥土,配合犁镜用来翻土。犁镜是用铸铁或钢做成的,因其表面光滑如镜,所以叫犁镜,安装在犁铧上方并向一侧倾斜,起到把犁起的土翻向一边的作用。犁田时,犁田人把牛轭套在牛脖子上,犁的前头由牛拖着,人站于犁具后,右手扶犁把,左手握牛鞭及牛绳,通过指挥牛行走来把握着犁的方向、转弯以及犁头入土的浅深。随着犁田人“呔呔呔”的吆喝,牛便迈开四蹄向前,一块块的田泥便“哗哗”翻了过来。犁田人吆喝“外外外”,牛便开始随着牛绳的外拉而转向。吆喝声与牛绳的各种动作精妙配合,犁具或前行、或左或右、或停,自如前行。若欲将土犁得深一点,犁田人则将犁把往上略提,要浅一点,则将犁把往下压,全凭犁田人对耕田土质的了解和自身经验。
二、耙田
田犁好后需要耙田,把土耙碎耙细,“耙”是四根硬木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框,两根长硬木上安装着10多个略弯的铁质刀片,牛轭上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耙”的两边。耙田时,耙田人把大木框平放水面,钉齿朝下切入土壤,两脚一前一后,分别跨站于前后两根宽木条上,加上人的重量,使得钉齿切入土壤。耙田人一手牵牛绳,一手擎牛鞭,连续几声“嘿!嘿!……”,牛就在田里奋力奔跑起来,人随着耙一起在水田里颠簸起伏。来往几回,在吆喝声中,刚刚犁翻出来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碎泥。若土要碎些,可以多耙几遍。
三、耖田
耙田后的田还不能插秧,一个是不平,一个是田泥还是太粗。耖田就是把田耖平,让田泥更精细。“耖”由上两根横杆,下一根横杆和左右两根竖杆组成,上两根横杆用来把扶,下杆安装着18个长约20公分的铁钎,串成一横排,均匀间隔排列,竖杆用来固定,整个“耖”形状上部笔直如毛笔杆,下部尖尖如毛笔尖。牛轭两边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两边的木框上。
耖田时田里灌了水,水平面测出了整块田土壤的高低,耖田就是要把土壤高一点的地方的土推到低的地方,使整块田土壤一样平。一块田耖好了才可以插秧,若耖得不好,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秧苗有的插在高地上,有的插在深坑里,没有办法把握灌水的深浅,秧苗容易旱死或淹死,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耖田时,还是一手执牛鞭擎牛绳,站于“耖”后面,一手扶住“笔杆”,牛一前行,耖田人如手握10多支大毛笔挥毫酣书,画出一幅春耕图。也是几个来回后,高低不平的土便平如水面、泥碎成浆。
我不会耕田,我们家只有父亲会耕田。我父亲耕田的时候,我负责把牛犁不到的边边角角的田土用锄头翻起来捣碎,用铁耙抓起泥浆加固田埂。一边干活,一边看父亲耕田,看多了只是看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