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例2. 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解: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
90÷3÷3=10(公顷)
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
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例3. 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100÷5÷4=5(吨)
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5×7=35(吨)
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
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
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
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例2. 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解:《红岩》这本书总共多少页?
24×12=288(页)
小明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288÷36=8(天)
列成综合算式
24×12÷36=8(天)
答:小明8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 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kg,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kg,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解:这批蔬菜共有多少千克?
50×30=1500(千克)
这批蔬菜可以吃几天?
1500÷(50+10)=25(天)
列成综合算式
50×30÷(50+10)=25(天)
答:这批蔬菜可以吃25天。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
(98+6)÷2=52(人)
乙班人数:
(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例2. 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解:长=(18+2)÷2=10(厘米)
宽=(18-2)÷2=8(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
10×8=80(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的面积为80平方厘米。
例3. 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解:甲乙两袋、乙丙两袋都含有乙,从中可以看出甲比丙多(32-30)=2千克,且甲是大数,丙是小数。由此可知:
甲袋化肥重量:
(22+2)÷2=12(千克)
丙袋化肥重量:
(22-2)÷2=10(千克)
乙袋化肥重量:
32-12=20(千克)
答:甲袋化肥重12千克,乙袋化肥重20千克,丙袋化肥重10千克。
例4. 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解: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说明甲车是大数,乙车是小数,甲与乙的差是(14×2+3),甲与乙的和是97,因此:
甲车筐数:
(97+14×2+3)÷2=64(筐)
乙车筐数:
97-64=33(筐)
答:甲车原来装苹果64筐,乙车原来装苹果33筐。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杏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例2. 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解:西库存粮数:
480÷(1.4+1)=200(吨)
东库存粮数:
480-200=280(吨)
答:东库存粮280吨,西库存粮200吨。
例3. 甲站原有车52辆,乙站原有车32辆,若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几天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解: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相当于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24)辆。
把几天后甲站车辆数当作1倍量,则乙站车辆数就是2倍量,两站的车辆总数(52+32)就相当于(2+1)倍,那么
几天后甲站车辆数减为:
(52+32)÷(2+1)=28(辆)
所求天数为:
(52-28)÷(28-24)=6(天)
答:6天以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例4. 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数各是多少?
解:乙丙两数都与甲数有直接关系,因此把甲数作为1倍量。
因为乙比甲的2倍少4,所以乙数加上4就变成甲数的2倍;又因为丙比甲的3倍多6,所以丙数减去6就变为甲数的3倍;
这时(170+4-6)就相当于(1+2+3)倍。那么,
甲数=(170+4-6)÷(1+2+3)=28
乙数=28×2-4=52
丙数=28×3+6=90
答:甲数是28,乙数是52,丙数是90。
差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杏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
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例2. 爸爸比儿子大27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求父子二人今年各是多少岁?
解:儿子年龄:
27÷(4-1)=9(岁)
爸爸年龄:
9×4=36(岁)
答:父子二人今年的年龄分别是36岁和9岁。
例3. 商场改革经营管理办法后,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的2倍还多12万元,又知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多30万元,求这两个月盈利各是多少万元?
解:如果把上月盈利作为1倍量,则(30-12)万元就相当于上月盈利的(2-1)倍,
上月盈利:
(30-12)÷(2-1)=18(万元)
本月盈利:
18+30=48(万元)
答:上月盈利是18万元,本月盈利是48万元。
例4. 粮库有94吨小麦和138吨玉米,如果每天运出小麦和玉米各是9吨,问几天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麦的3倍?
解:由于每天运出的小麦和玉米的数量相等,所以剩下的数量差等于原来的数量差(138-94)。
把几天后剩下的小麦看作1倍量,则几天后剩下的玉米就是3倍量,那么(138-94)就相当于(3-1)倍,因此,
剩下的小麦数量:
(138-94)÷(3-1)=22(吨)
运出的小麦数量:
94-22=72(吨)
运粮的天数:
72÷9=8(天)
答:8天以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麦的3倍。
倍比问题
【含义】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1个数量=倍数;另1个数量×倍数=另1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解:3700kg是100kg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例2. 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名师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多少棵?
解:48000名是300名的几倍?
48000÷300=160(倍)
共植树多少棵?
400×160=64000(棵)
列成综合算式
400×(48000÷300)=64000(棵)
答: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64000棵。
例3. 凤翔县今年苹果大丰收,田家庄一户人家4亩果园收入11111元,照这样计算,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
解:800亩是4亩的几倍?
800÷4=200(倍)
800亩收入多少元?
11111×200=2222200(元)
16000亩是800亩的几倍?
16000÷800=20(倍)
16000亩收入?
2222200×20=44444000(元)
答: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2222200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44444000元。
相遇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因此,总路程为400×2
相遇时间:
(400×2)÷(5+3)=100(秒)
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解:“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
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
相遇时间:
(3×2)÷(15-13)=3(小时)
两地距离:
(15+13)×3=84(千米)
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
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
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用的时间。由小明跑200米用40秒得,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
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 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
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
[10×(22-16)]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则
追及时间:
[10×(22-16)+60]÷(30-10)=6(小时)
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
这个时间为:
16×2÷(48-40)=4(小时)
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
(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
(48+40)×[16×2÷(48-40)]=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例5. 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
在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内兄比妹多走(180×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
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180×2÷(90-60) =12(分钟)
家离学校的距离为:
90×12-180=900(米)
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
例6. 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度。
解: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
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
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
[9-(10-5)]分。
所以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
1÷[9-(10-5)]=0.25(小时)=15(分钟)
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
15-[9-(10-5)]=11(分)
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1÷11/60=5.5(千米)
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5.5千米。
植树问题
【含义】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方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4;三角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3;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例1. 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垂柳?
解: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垂柳。
例2. 一个圆形池塘周长为400米,在岸边每隔4米栽一棵白杨树,一共能栽多少棵白杨树?
解:400÷4=100(棵)
答:一共能栽100棵白杨树。
例3. 一个正方形的运动场,每边长220米,每隔8米安装一个照明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个照明灯?
解:220×4÷8-4=110-4=106(个)
答:一共可以安装106个照明灯。
例4. 给一个面积为96平方米的住宅铺设地板砖,所用地板砖的长和宽分别是60厘米和40厘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块地板砖?
解:96÷(0.6×0.4)=96÷0.24=400(块)
答:至少需要400块地板砖。
例5. 一座大桥长500米,给桥两边的电杆上安装路灯,若每隔50米有一个电杆,每个电杆上安装2盏路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盏路灯?
解:桥的一边有多少个电杆?
500÷50+1=11(个)
桥的两边有多少个电杆?
11×2=22(个)
大桥两边可安装多少盏路灯?
22×2=44(盏)
答:大桥两边一共可以安装44盏路灯。
年龄问题
【含义】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例1. 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
解:35÷5=7(倍);
(35+1)÷(5+1)=6(倍)
答: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明年是亮亮的6倍。
例2. 母亲今年37岁,女儿今年7岁,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解:母亲比女儿的年龄大多少岁?
37-7=30(岁)
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30÷(4-1)-7=3(年)
列成综合算式
(37-7)÷(4-1)-7=3(年)
答:3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例3. 3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49岁,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今年父子的年龄和应该比3年前增加
(3×2)岁,
今年二人的年龄和为:
49+3×2=55(岁)
把今年儿子年龄作为1倍量,
则今年父子年龄和相当于(4+1)倍,
因此,今年儿子年龄为:
55÷(4+1)=11(岁)
今年父亲年龄为:
11×4=44(岁)
答:今年父亲年龄是44岁,儿子年龄是11岁。
致家长:
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的心理,而赞赏其优点和成绩,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
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6句话
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的心理,而赞赏其优点和成绩,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
孩子在受到赞赏鼓励之后,会因此而更加积极地去努力,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赞赏和激励是沐浴孩子成长的雨露阳光。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4、有个女儿真好!
5、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
6、你是个聪明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
使孩子充满自信的7句话
自信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自信心的培养。
可以说,许多学习落后或者逃学、厌学的孩子,都源于自信心的丧失。
只有自认为已经没有指望的事,人们才会放弃,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学下去了,他才会逃学、厌学。
实际上,即使那些学习很差的孩子,只要我们能重新燃起他们内心自信的火种,他们都是万全可以赶上去的。
1、孩子,你仍然很棒。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6、你将来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吧。
7、孩子,我们也去试一试?
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学习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没有哪一位父母会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
要使孩子学习好,一方面在于引导和鼓励,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成为乐学、肯学的好孩子。
另一方面。需要教给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武器。方法即是孩子学习好的捷径,即是孩子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
1、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也一样。
2、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3、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4、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奖励你。
5、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6、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7、只要努力,下次就一定能考好。
促进孩子品行高尚的8句话
知识学得再多,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很难在将来获得成功。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父母对孩子往往只抓孩子的学习,不及其余。
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怎样做人,等她走上社会自然就会明白。
其实,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一个人的任何技能,都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学成的,何况是应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因此,父母应尽早多向孩子讲解解做人的道理,并为孩子做出榜样。
1、品德比分数更重要。
2、诚实是做人的第一美德。
3、竞争中的公平最可贵。
4、凡事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良心。
5、要学会说一声:谢谢。
6、你知道关心父母,这让我很开心。
7、我很高兴你有一颗同情心。
8、我希望你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鼓励孩子自立自强的11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性和奋斗精神。
可是现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的呵护和娇惯之下,非常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
甚至有些孩子,除了上学读书之外,生活中的事他们一概不知,甚至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好。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怎么会成功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尽早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培养他们不软弱、不撒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品性。
1、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2、自己去做吧,不要依赖别人。
3、你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嘛。
4、路是自己选的,就要对自己负责。
5、你大胆去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
6、拿出男子汉的勇气,闯过来。
7、能够管住自己是你将来成功的保障。
8、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
9、跌到了,要自己爬起来。
10、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学。
11、由你去交钱,好吗?
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的5句话
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的品性之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有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既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劳动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应当从小就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1、劳动能让你更快乐。
2、你多做几次就会了。
3、第一次,谁都一样。
4、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你也来尝尝当家的滋味。
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6句话
交往是人们实现合作与沟通的前提。不会与人交往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的,而一个不受欢迎或不被他人接纳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因此,父母应当充分认识让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性,从小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走上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孩子,做人要坦荡,待人要坦诚。
2、你要学会融入集体中。
3、用你的诚心赢得他人的欢迎。
4、不要随便地怀疑别人。
5、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6、同学之间要友爱互助。
鼓励孩子勇于纠正缺点的12句话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父母怎样面对孩子的缺点,却很有讲究。
只有用说服教育、讲道理的方法,使孩子认识到缺点错误的危害性,他才会主动地去改正缺点。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纠正缺点,必须讲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