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比天大”,这句俗话从未如此贴切。当54岁的于和伟弯腰小心翼翼地在沈阳一座老旧小区内扛着煤气罐摔倒,旁人无不惊愕。他,这位曾经在荧幕上气吞万里如“刘皇叔”的演员,如今却瘦得面容憔悴,工装裤松垮,仿佛变成了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市井小民。
一位网友拍下了他骑三轮车的画面。车斗里堆着四五个煤气罐,重量少说也得有百八十斤。看着他蹬着车,青筋暴起的腿部一颤一抖,汗珠顺着下巴滴在车把上,令人心疼。而更加让人揪心的是,一段拍摄花絮里,他在楼梯间不慎摔倒,煤气罐滚落了老远。他却只是摆摆手,拍拍灰尘,爬起来继续拍摄。那一刻,谁还能不感叹:这年头,究竟还有多少明星为了角色不顾生死?他这么拼命,究竟图的是什么?
五月的沈阳清晨,空气还有些凉意。在铁西区一座90年代的居民楼前,剧组正在忙碌地布置拍摄设备。于和伟身穿已经洗得发白的藏蓝工装,头发乱成一团,灰尘附着在发梢,正艰难地将煤气罐一一放上三轮车。正巧经过的小区居民张大妈瞅了半天,惊讶地说:“这哪像是电视里的大明星?瘦得比咱小区送气的王师傅还不如!”
的确,为了将这个底层劳动者的角色演得真实,他从82公斤减到62公斤,短短20斤的肉被毅然甩掉。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剧组开拍前,他每天都会不间断地跑步5公里,餐餐只吃水煮青菜和鸡胸肉。甚至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在酒店走廊上饥饿得转来转去,差点把保洁阿姨吓了一跳。
最危险的一幕发生在逼仄的楼道里。监控拍下了这样一幕:于和伟扛着30公斤重的煤气罐下楼,刚走到最后几级台阶时,他的脚底一滑,几乎要摔倒。关键时刻,他用胳膊肘护住煤气罐,自己却重重地撞在了水泥棱角上。片场瞬间静得像压住了空气,连道具组的小姑娘眼泪都流了下来。可他却咬牙爬起来,拍拍裤子上的灰:“再来一条,刚才摔得不够实诚。”那天,他一共摔了六次,直到拍摄结束时,手肘肿得像发面的馒头。
这类事在娱乐圈并不常见。如今,拍摄危险戏份,许多明星早已开始使用替身。而在横店,专业替身的日薪能达到8000块,有些流量明星连简单的走路戏都要找人替演。然而,于和伟偏偏不走寻常路,从《悬崖之上》零下40度的赤膊上阵,到《觉醒年代》饿出颧骨演陈独秀,二十五年来,他用一颗执着的心去演每一个角色,绝不做作。
道具师傅老刘忍不住感叹:“现在的煤气罐早已换成轻量化材质了,但于老师坚持要往里灌铁砂,因为他认为煤气罐太轻,演不出沉重感。”有一次,剧组去菜市场取景,于和伟穿着一件条纹病号服在人群中挑菜,油腻的头发支棱在头顶,连跟拍多年的粉丝都没认出来。一个摊主阿姨看他挑菜时,还热心地推荐:“这菜帮子别看老,炖粉条香得很呢!”
他笑着点头,摸了摸口袋,硬是掏出几个零钱付账,活脱脱一个精打细算的市井小民。这与他在《三国》里豪迈的刘备形象判若两人。记得他当年演刘备时,特意增重十斤以凸显角色的气度;如今,为了演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他不惜让自己形销骨立。
粉丝们对比照片,戏称这是一出“从汉室宗亲到煤气工人的穿越剧”。但这种转变,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是任何图片都无法完整呈现的。营养师表示,在减重的过程中,于和伟的血糖一度低得让他差点晕倒。有一次,他在片场站起来太快,眼前一黑,差点栽进煤堆。
在这个绿幕抠像、AI换脸的时代,于和伟的笨办法,却更显得与众不同。别人可以用替身,他用身体为戏付出;别人依赖滤镜,他用真实的血肉之躯换来角色的真切。这一切让人想起了那些老艺术家的话:“观众不是傻子,你糊弄角色,角色就糊弄你。”就像他拼命保护的煤气罐一样,演员这份工作,终究是要有人扛起那沉甸甸的责任。
看到他在片场摔得浑身是伤还不改笑意,我们不禁明白,什么才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真谛。在如今人人争当“顶流”的娱乐圈,真正的顶流不应是那些把命押在高薪的泡沫明星,而是像他一样把命投注到每一个角色中的“傻子”们。正如有网友的评论:“他摔的是煤气罐,捡起来的是演员的尊严。”
或许某一天,当流量泡沫散去,观众们依然会记得这些在尘土中打滚、将生活咀嚼再吞下的“戏疯子”。毕竟,艺术这碗饭,从来不是靠假吃能填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