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载重10公斤的手动遥控操作
到如今载重75公斤的
全自动化飞行、遥测、施肥
刘广镇见证了
农用无人机技术的飞速进步
创业第一年
钱全亏了
磨破嘴皮子
说服农民接受“会飞的喷雾器”
奋战6小时
帮助农户控制住
200亩水稻病虫害……
8年创业路
这份事业
给刘广镇留下了无数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刘广镇的奋斗故事
刘广镇飞行农业喷洒无人机。
01
广州“飞手”初长成,辞职创业闯新程
2017年,22岁的刘广镇辞去IT岗工作,来到广州增城,投身农用无人机的推广和应用。彼时,农用无人机在北方已得到初步推广使用,但在南方却鲜少有人使用。
“那时候在广州是第一批使用农用无人机的,怎么做?能不能行?“刘广镇说他其实一开始心里也没底,传统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人工喷洒农药的方式,尽管需要大量人工成本,且效率低,但用药量、用水量和效果得到长期检验,农户觉得很可靠。因此,刘广镇提出的用无人机喷洒浓缩农药的方法受到了农户们的质疑。
不仅如此,南方与北方不同,南方有着一年两造收成、水稻水生种植的特点,北方的使用经验无法直接照搬。但是刘广镇并未因此退缩,他种下了10亩试验田,做起了无人机作业实验。
但此前从未接触过农业的刘广镇可谓是一名农业“小白”,闹了不少乌龙。刘广镇提到,“那时候啥都不懂,连晒田都不懂,水稻泡久了发霉死亡。”原来插上秧苗后,水稻并非一直浸泡着,需要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排水晒田,通常晒15天左右,以促进水稻分裂,使其茎秆粗壮、根系发达。
到底何时晒田?何时回水?泡田要多久?不断向当地老农请教的刘广镇迅速掌握了种地技巧。最终,正常三百多公斤的亩产,当年只收了一百多公斤,产量有点低,但他表示收获不小,不但摸清楚了无人机南方水稻作业的参数设置、用药等情况,也积累了农业农事经验。
在经营农资公司的亲戚的介绍下,刘广镇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飞防领域具有巨大前景,便从计算机专业转行,从零开始接触植保无人机。
02
苦口婆心,让农户接受“会飞的喷雾器”
对于刘广镇来说,让农民相信自己恐怕是比解决无人机的技术问题更难的事情。毕竟,农户按照传统方法种了一辈子地,现在面对能上天的机器,有顾虑,想观望,这也是人之常情。
“第一年最难熬。”刘广镇说,当时农户顾虑重重、公司业务拓不开,大家投进公司的钱也很快亏没了,他一度想要放弃。好在公司的合伙人、前辈刘伟良一直鼓励并支持他。
刘广镇在前辈的鼓励下“少说多做”,不善言辞的他硬着头皮跑去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打下手,顺带学习农业知识。他带着无人机到处演示,对农户们说“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飞机,就是一台‘会飞的农药喷雾器’,高效、省事管用”,以试图打消农户的顾虑。
2018年,派潭镇一家水稻种植大户50亩稻田暴发病虫害,控制虫害时间紧迫,这时刘广镇提倡的无人机高效率优势瞬间凸显:传统人工喷洒,单人一天通常作业8亩;无人机打药,按当时技术条件一台一天能作业100亩。他帮农户成功控制虫害避免了失收,也收获了对方的信任。“当天就完成了50亩农药喷洒作业,病虫害很快被控制住了”。第二年,农户直接把50亩水稻的打药作业完全托付给刘广镇和他的团队。
得到种植大户认可的刘广镇,很快走出困境,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从2018年的3000亩次到2019年的24000亩次;到如今,日常有4支队伍在外面打药,日均作业3000亩次,全年作业达12万亩次。
如今,得到认可的刘广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除了喷洒药物,无人机还可以帮助农户种植农作物。一台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量可达300亩以上,这一数字是传统人工插秧效率的100倍,高速插秧机的10倍。刘广镇还通过直播春耕全过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无人机给农业带来的便利。网友们只需轻点网络直播间,就能实时观看春耕全流程,清晰了解植保无人机飞播水稻谷种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之中。
03
农业“小白”成长为“农机土专家”
经历了八年的不断探索和深耕,刘广镇从农业新手成长为农机使用的“行家里手”。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从水稻的犁地、插秧、打药等田间管理,再到荔枝等果树的施肥,刘广镇的工作也进入全年无休、全天待命的状态;不仅自己熟练操作无人机,刘广镇还积极培训飞手,累计教出200多人。除此之外,他通过参与各项政府组织的培训,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2023年,他入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3年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刘广镇接受电视台采访。
谈及未来,刘广镇满怀希望。他说“可能想得有点远,我希望自己小孩长大后也能做这行,用更高效、更科学、更轻松的方式。”刘广镇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理想,2025年,在宁西街团工委的组织下,刘广镇所在的公司以农业无人车助力公益灭蚊行动,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消杀效率,筑实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