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前 言
革命前辈陈毅元帅有句话一直广为流传,即: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场景(借用网络图片)
这个「小车」就是堪称中国传统神车的——独轮车。(注:也有称手推车的,但手推车是有双轮类型的,为避免误会,此文中只使用独轮车一词。)
淮海战役使用的独轮车样车(借用网络图片)
神车的草创时期——汉代独轮车
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独轮车图像记录,是汉代的画像砖。四川博物馆藏中,有多幅作品都出现了独轮车这一运输工具,如酿酒画像砖、酒肆画像砖、羊尊画像砖等。
汉酿酒画像砖(藏于四川博物馆?)
汉酒肆画像砖(藏于四川博物馆)
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独轮车的草创时期。当时独轮车的名称已经不可考,只能看到其结构还比较简单——单轮在前,后置的两根车辕较长;货物置于车夫和车轮之间的横架上(古代称舆),横架与车轮间应该立有挡板,防止货物前滑;车辕下各装有一根立柱,与车轮构成三角结构,使车可以放置在地面上,而不会倾倒。
汉代独轮车示意图
直到清代,某些地区的简易独轮车,仍与之相似,可用作参考。
清代简易结构的独轮车(与汉代相仿)
清代简易结构的长辕独轮车(1860-1870年?)
神车的发展及壮大——宋代独轮车
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只知道独轮车在两汉以后有过默默的发展,却不知其细节;等到再有直观印象时,已是宋代。
宋代最著名的国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幅场景出现独轮车的身影。
手推独轮车——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场景之一
上图中的独轮车,相对于汉代时期,已经有了很大改进——车辕已经大大缩短,长度适中;车轮两侧增加了搁板,使车轮的前、后、左、右,都可以装载货物。
另外,图中还有另外一种样式的独轮车,如下图所示:放置货物的搁板整个斜伸到车轮上方,这样可以放置大件货物。
手推独轮车——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场景之二
双驴缱独轮车——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场景之三
上图中的独轮车,为双驴挽缱。实际上独轮车有另外一个弊端,即容易失去平衡,使用双畜,左右分别用力,更容易操控。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车前加了两根短辕,短辕下同样加了支撑立柱,加上后辕,这样就有四根立柱,使车平放时更为稳固。(注意:短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畜力挽缱使用,实际上并不能称为辕。)
如果因为畜力不足,只能购置一驴,则通常需要在车前增加另外一人,帮助挽缱;新增的这人,除了增加运力,另外还要操控短辕,帮助控制车身的平衡。如下图所示。
单驴单人缱独轮车——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场景之四
神车的新功能——载人
按照查询到的资料,宋代的独轮车仅用于载货。不知从哪个时期开始,独轮车出现了载人功能。
独辕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国家图书馆截图)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载: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骡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傍(旁)对坐,否则攲倒(倾倒)。
按上文所说,似乎当时还没有供人乘坐的马车,远途出行,要么骑马,要么坐独辕车,另外还有牛轿车(应该是牛拉的车)。
作为计程车存在的神车——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上海独轮车
清代后期,西方已经出现了照相技术,于是独轮车这一神车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西方人在中国各地拍摄的相片中。其中最早的一批,大概摄于1870年前后,主要是上海。
上海街头的独轮车与男乘客(1870年)
之前谈过,独轮车的主要问题是平衡,图片中只有一位乘客,为保持稳定,车夫持握的是车辕的根部,同时车身向空出的一侧略微倾斜。
上海街头的独轮车与女乘客(1870年)
上海街头的独轮车和乘客以及携带的家畜(1870年)
上海街头的独轮车和外国夫妇(1908年)
上海街头的独轮车和年轻母子及行李(1919年)
上海街头运货的独轮车和装满货物的双轮车(1917年)
上海街头载有9名乘客的独轮车(1900年)
可以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人力车(面包车)出现之前,独轮车在上海的交通和运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许多外国人称之为计程车或出租车。
上海街头等待揽客的独轮车(1900年)
上海运河边等待雇主的独轮车(1919年)
上海等待雇主的独轮车(1917年)
上面这张图看起来像不像现代街头,停满路边待客的计程车呢?
遍地开花、各种用途的神车——其他各地的独轮车
独轮车作为中国的传统神车,并不仅仅存在于上海,而是遍及各地,其形制也大同小异。
北京独轮车一(1900年?)
北京独轮车二(1900年?)
北方的独轮车(清末民初)
天津码头的独轮车(1901年)
河南开封的独轮车(1917-1919年)
河南郑州、开封一带的独轮车(1917-1919年)
四川成都的独轮车(1917年)
四川成都的独轮车(带有遮阳伞,1917年)
山东曲阜的独轮车(1919年)
山东济南的独轮车
广东广州的独轮车(1918年)
另外,除了拉人和运货,独轮车也开发出了更多功能。比如在车上架上灶和锅等,就变身为美味的小吃摊。
以独轮车为支架摆设的小吃摊(民国时期)
神车的没落
独轮车虽然有着各种优点,但其缺点过于致命,如无法长途运输,只适合平坦路面、难以过坎跨沟,速度慢,对车夫的技术和体力要求高等;随着更轻巧、方便的黄包车、甚至是蒸汽机车等的普及,独轮车和许多事物一样,慢慢退出了主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