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浪翻滚。11月4日下午,在小纪镇纪东村的祥喜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一台联合收割机正笔直前行。令人惊奇的是,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只有规律的机器轰鸣和稻禾被切割、脱粒的“唰唰”声,奏响了一曲独特的丰收曲。
“我种了一辈子田,这样的‘阵仗’,还是头一回亲眼见!”70多岁的农场主人马祥喜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自主作业的收割机,忍不住感慨。他告诉记者,过去和几个老伙计种田,从种到收都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看着32岁的孙子马跃在一旁轻松操作,他眼里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爷爷那辈是用力气种田,我们年轻人是‘慧’种田。”马跃说,今年农场大胆创新,创成全区首批无人农场,实现了从种植、植保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科技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农场水稻平均亩产达1400斤。
“我只需要在田块四角设好定位点,就能规划出完整的作业路径。”秋收使用无人收割机,在全区更是头一遭,小马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台无人收割机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沿着预设路线高精度稳定行驶,自动调整割台高度与行进速度,确保颗粒归仓。
马跃告诉记者,他平时在公司上班,每到农忙时节会特意利用休息时间回来帮忙。说着,他熟练地轻点屏幕。记者注意到,马跃的右手食指虽然骨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远程监控和操控田里的无人收割机。“单台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和人工差不多,但我一个人能同时控制3台。”马跃算了一笔账:雇一个机手一天要500元,他一人控3台,一天就能省下1500元,整个收割期下来,差不多能节省近万元人工费用。“这台无人收割机要23万元,差不多是普通收割机的两三倍,但一次投入,长远能省下不少人工钱,划算!”
田埂边,一台运粮车随时待命。一旦收割机粮仓将满,它便迅速驶近,与收割机精准配合完成卸粮,随后将满载的稻谷运往烘干中心。整个流程衔接紧密,高效流畅。
收割机在前面收,爷孙俩跟在后面看收割质量。对于他们,这场科技秋收,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更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