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村出身的我们还记得这些,到了90后的弟弟妹妹他们只能记得一小部分了,而到了00后。他们几乎算与这些断绝关系了。
30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老照片记录了这些变迁的过程。
1、那时割麦是真的“割麦”
磨镰不误割麦,那时家家户户是真的是又要磨镰又要割麦。
作为80后的我,我们家到了割麦季节每天四点就要起床了。
打几个鸡蛋一吃,拉着架子车,扛着镰,掂一壶水,大人小孩齐上阵,下地割麦去!
2、您是多大开始学会割麦的?
我二年级就开始学着割麦了,开始一次只把两行,到了五年级就能把四行了。
不知道你手上有没有镰刀割伤的疤痕,反正我左手的食指上至今还有一道2公分长的刀疤,那是我三年级割麦时留下的印记。
那时割破手很正常,找棵“起镰球草”一揉,树叶一包,秸秆一扎,继续干活。
3、那时割麦很多人吃住就在地里
我二大爷家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家里地多但男劳力少,一到割麦季节他们两口子吃住都待在地里。
在地头操一个场,场里搭一个窝棚,割完一场打一场,直到割完麦,打好场,剁好麦秸垛他们才敢回家去睡。
4、装车是一个技术活
别小瞧这种架子车,装不好拉着拉着就倒了。
这张图片里用了骡马,但我们家都是用人拉。
一个人踩车,几个上往车上携,装好之后杀好绳,我爹在前面拉,我们四五个人在后面推,没办法,一车麦,千把斤,加上在田地里拉车,人少根本就拉不出去。
5、我爷爷负责打场
在打场之前要先训练黄牛,再“杠场”,再打场。
年轻的牛犊第一次拉石磙会很不老实,需要一头年长的老牛领着干,也需要爷爷的鞭子时时加以调教。
6、扬场一般人真干不了
一个人负责扬场,一个人负责打落,两人必须配合默契才能让麦子变得又干净又整洁。
为了等风,很多人都是半夜起来扬。
如果遇到阴天下雨,那可真会愁死人,连下几天雨麦子就有发芽发霉的危险。
7、小孩也不能闲着
因为那是的老师几乎全部都是民办教师,所以一到割麦我们都会放麦忙假。
那时的我们,一放假就要干活。
大人割麦,我们负责拾麦子。
拾完自己家地里的就去马路上拾或去人家地里去拾人家拾过的,反正谁也不能闲着。
8、您家的凉水还有吗?
除了拾麦子之外,我们小孩子还负责给大人送水送饭,特别是凉水,一天都要七八壶。
那时的人不讲究,凉水都是井里压的,越凉越好,一次一壶,都是对着壶嘴喝。
除了自己家人喝之外,邻居家没水了也会跑过来就喝,一壶水,往往刚送到就会被喝光了。
9、能弄根冰糕吃就好了
那时我们小孩就盼着割麦,也只有这个时候家里大人才舍得给买一块膨化冰糕,两毛钱一块的,又甜又凉,别提有多好吃了!
为了能得到大人的鼓励,更为了吃上一块膨化冰糕,我在五年级时一个挑了三亩地的麦,最后冰糕是吃上了,但麦后累的干咳了三个月。
那时谁家弟兄五六个的,剩余一个人出来就会去卖冰糕。
骑着二八杠自行车跑到三十里外的县城去批发冰糕,一块冰糕能赚3-6分钱,年轻小伙子遇到好天气能卖两三趟,一天能赚四五十块钱,那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10、站在树上往下看
挨着大场是一条排水沟,沟两边是村里种的两行高大的老杏树,一到割麦天杏树上就成了我们孩子们的游乐园。
尽管这里的杏树由村里的五保户张大爷负责看管,但我们照样往树上爬,一有机会就去偷杏吃。
如果爬到杏树顶端,足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那时的景象正如照片里这样,下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人,那时农忙的记忆和偷杏时被抓到后逼着吃一兜子青杏一个滋味,酸爽到让你终生难忘!
11、打垛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麦秸垛有啥用?那可是我们家老牛一年的口粮。
如果打得不好,歪歪斜斜受人耻笑还是小事,中间漏了水,霉了草,那家里的牛可要受大罪了。
打垛时,往上挑草的人虽累,但在上面打垛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将来垛好不好就看他的技术了。
在1997年的这年除夕夜(大家都在看包青天),不知道是那个“妻孙”年轻孩子没事干点了我们村东场里的一个麦秸垛,加上那晚正好北风,烧了一晚上,毁了十来个大垛,可把村里的老头子们气毁了。
12、这事相当重要
每年几乎一半,一声叹息!
13、麦忙的最后一程
收好,晒好,该交的交过之后,剩下的就是犁地种地了。
大黄牛,铁犁头, 老汉吆喝着满地走。
今天一亩见了三百六,明年争取四百还要有点余头。
14、历史的进程
从镰刀到这种手扶式收割机,中间到底用了多少年,有人能说得清楚吗?
刚开始用这种机器收割一亩小麦的租金是五块钱,但很多家庭仍然不舍得用。
现在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亩小麦为100元,小块地不到一亩的也按一亩算,不然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你。
15、拦车去
当时我们村有800多户人家,仅仅只有一台这样的二手手扶拖拉机,用它来打场一次最多能打两亩地的。
由于车少田多,加上都是同村的亲戚,很多人为了将这种机器拉到自己场里去就躺在车前面不让司机走,用这种无赖的方式逼着人家去先给自己家干。
麦忙季,一天一个样,谁家都想早干完早心静,那时是标准的卖方市场,你只要能弄到机器,你就有赚不完的钱,那时是买方之间争得打架,一群男人去抢一台手扶拖拉机的场面很搞笑!
16、四轮头是个好东西
等四轮农机开始流行时,我们村已经有了八台了,这时农机租赁有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后来的买方市场。
如果你打得不好或态度稍微有点差,人家不找张三就去找李四,反正用谁都要给钱,何必非要用你的呢?
17、家家都买一辆农机三轮车
我们家的农机三轮车是2000年买的,那时花了6000块钱,我们家那年盖了一座总面积为180平的砖混结构的楼房才花了不到2万块钱。
但这种农机三轮由于太过笨重,仅仅只用了十年就被淘汰掉了。
那时为什么家家都争着去买农机三轮呢?
因为村里有车的太多了,加上年轻人都流行出去打工了,没人再靠出租农机来挣钱了,自己家有一辆农机车多方便。
18、脱粒机淘汰了农机车
由于农机车难操作,加上体积大,放在家里也太占面积,加上年轻人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老人又操作不了,脱粒机就快速地替代了农机车进入了千家万户。
用电的脱粒机虽然比农机三轮便宜又方便,但和联合收割机比,它简直又笨风险又高,用了不到五年就又被淘汰掉了。
到了这时,农忙只需十天就能完成了。
19、一天时代到来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就连我们80后的农村人会种地,并愿意在家种地的人都成了凤毛麟角了,我们下一代又将如何呢?
20、老年人成了田间地头的主力军
如果有那怕一点点的机会,谁还会选择留在家里种田呢?
为什么会这样?你知,我知,地知,但天知道吗?
“天”更知,只是装作啥也不知道而已,不是吗?
21、换汤不换药
化肥农药加机械,年年都在创新高。
没了东风有西风,换人换汤不换药!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