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四川农村日报
全文播报
导 读
又是一年岁稔年丰时,蜀乡秋粮收获正酣。
既要种粮,又要增收,让一粒稻谷要实现从粮端到食尾的完美蜕变,离不开政策扶持、科技助力、模式创新……
值此金秋丰收季,我们推出《我在“天府粮仓”种好粮》系列融媒报道,通过寻访蜀乡大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团队,讲述他们在种粮增产增收背后的动人故事。
前两期,我们先后走进大邑县新福社区和越西县拉普镇哈木村,记录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助力“种好粮”的实践故事。
第三期,我们走进“再生稻之乡”富顺县,关注再生稻核心产区凤仪村破解机收难题、提升种粮收益的具体举措。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洪瑜
霜降至,蜀乡田野成为再生稻的“舞台”。农业农村厅统计,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积将超520万亩,当前收获进度已过半。
近年来,四川努力挖掘单位面积粮食产出潜力,“种一季、收两季”的再生稻,成为全省晚秋生产重头戏。
10月21日,《我在“天府粮仓”种好粮》报道组来到有着“中国再生稻之乡”美誉的富顺县,现场体验在“天府粮仓”建设中再生稻的贡献。
刘道金的再生稻迎来收获。袁宇君摄
田埂边的困惑:好吃的再生稻,为啥难上市场?
再生稻是个啥?是每年7—8月头季水稻割毕,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的水稻,蕴含“一种两收”的劳动智慧。
得益于良好的温光条件,川南的泸县、合江县、富顺县等地“中稻+再生稻”模式”栽培历史悠久,为全国再生稻五大适宜区之一。其中,富顺县再生稻种植超40年,是全国首个再生稻产量破亿斤的县。
上午9时,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8组的田埂上,露水刚散,谷香就随着秋风裹满田野。50多岁的刘道金抹了把额头的汗,朝着田间挥了挥手。
3台中型收割机的履带随即碾过田垄,卷起谷糠白雾,稻穗被吞进机身,脱粒后金黄的谷粒顺着导管哗啦啦涌入旁侧的运粮车,不过20分钟,一亩再生稻就完成了收割。
“再生稻的米比头季稻香,煮粥都不用放糖!” 古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捡起一粒刚脱粒的稻谷,搓掉谷壳露出白润的米粒。可他话锋一转,“但因规模化机收难,很多人种了只能自己吃。”
古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左)为记者洪瑜(右)讲解再生稻机收难点。袁宇君摄
记者跟着范国利走进旁边一块普通再生稻田,地里还留着前几天机收的痕迹:不少稻桩被履带压得歪倒在地,有的切口参差不齐,还有几簇稻穗落在田垄间。
“市面上的收割机大多是为单季中稻设计的,又大又重,无法保护稻桩。” 范国利指着稻桩解释,拨禾轮一转,就容易把稻秆碰断;再加上履带碾过,稻桩受损严重,第二季自然长不好。
“最严重的时候,机收能让再生稻减产30%到50%。” 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拿着笔记本赶来,上面记着近几年的调研数据,“要堵上这个‘漏水口’,光改机器不行,得从种到收全环节下功夫。”
机收难是制约再生稻规模生产的“死疙瘩”,如今怎么解开的?刘道金的田,正是破解这道难题的“钥匙”。
“看这稻桩,齐整整的,没压坏一根!” 看着刘道金的田里,收割机走得稳、收得净,连最容易受损的再生稻穗都没落下几颗,来观摩的散户许富才语气里满是佩服。
不远处,刚测产完的单子还摊在田垄边的竹筐上:千亩高产示范片,再生稻平均亩产425公斤。“按照2.4元/公斤的收购价算,相比只种一季水稻的田块,每亩多挣一千多元,抛开100元的机收成本,纯利也近千元。”刘道金说。
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右)带队查看再生稻长势。袁宇君摄
地头 “组合拳”:从品种到机器,打磨 “富顺方案”
“你看这稻秆,比普通的粗一圈!” 刘道金领着记者走进他的攻关田,随手拔出一株水稻,根系盘结得紧实,茎秆捏在手里硬挺挺的。“这是甬优4949,专门选的品种。” 自贡市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粮油站站长曾荣耀蹲下身补充,这个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低节位再生力强,“收割机开过去,它能‘扛住’碾压,稻桩不容易坏。”
除了选种,田里的晒田技巧也藏着门道。“别人晒田一次,我们晒三次!” 刘道金踩着田垄,脚下的泥土硬实不陷脚。他说,除了头季稻收获后,头季稻和再生稻的分蘖盛期,都要把田晒到土壤开裂,抽穗后再用 “干湿交替” 的方式灌溉。这样一来,田块硬实,收割机履带不容易陷进去,自然减少对稻桩的碾压。
“机器也得‘量身调’!” 说话间,收割机手张师傅停下车,掀开割台盖子给记者看:割台高度调到了40厘米,比普通设置低了5厘米;脱粒滚筒的转速也放慢了10%。“刘老板特意请我们来,就为了练这个‘轻收’的本事。” 张师傅笑着说,一遍就要收干净,绝不能来回碾压。光是练这个技巧,他就在田里试了半个月。
刘道金的再生稻迎来收获。袁宇君摄
从选种、晒田到调机器,这套由富顺县农技站、自贡市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省农科院等单位联手打磨的 “富顺方案”,让刘道金的再生稻机收损失率降到了10%以下。“以前人工收割一亩要600元,现在机收只要100元!” 刘道金算起账来,眼里满是笑意。
人才沉下去:技术送到地头,增收路越走越宽
“要是没有专家上门,我哪能想到这么多办法!” 刘道金指着田埂上的一群人,其中除了有富顺县派来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还有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团队、小院专家——他们是富顺县人才下沉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先摸清楚镇村的产业难题,再‘订单式’派专家。” 古佛镇党委副书记龚幸介绍,2024年富顺县开展乡村人才引育留用试点,首批遴选了百余名城市人才、专技人才和银龄人才,组建了3支助农志愿服务队,光在古佛镇就开展了12次再生稻技术指导。像梅岫峰这样的农技专家,每个月至少要往田里跑4次,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跟着。
田埂边,梅岫峰正给几个农户演示稻桩保护的技巧,手里拿着尺子量稻桩高度;不远处,博士团队的成员在记录稻田湿度数据。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富顺的田间很常见。
“现在机收难题解决了,下一步要琢磨怎么把再生稻卖得更好。” 龚幸望着满田的金黄,“专家们已经在研究再生稻深加工,以后说不定能做成米糕、米酒,让‘再生稻之乡’的牌子更响。”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