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府粮仓”种好粮③|机收再生稻,一亩多挣近千元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四川农村日报

全文播报

导 读

又是一年岁稔年丰时,蜀乡秋粮收获正酣。

既要种粮,又要增收,让一粒稻谷要实现从粮端到食尾的完美蜕变,离不开政策扶持、科技助力、模式创新……

值此金秋丰收季,我们推出《我在“天府粮仓”种好粮》系列融媒报道,通过寻访蜀乡大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团队,讲述他们在种粮增产增收背后的动人故事。

前两期,我们先后走进大邑县新福社区和越西县拉普镇哈木村,记录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助力“种好粮”的实践故事。

第三期,我们走进“再生稻之乡”富顺县,关注再生稻核心产区凤仪村破解机收难题、提升种粮收益的具体举措。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洪瑜

霜降至,蜀乡田野成为再生稻的“舞台”。农业农村厅统计,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积将超520万亩,当前收获进度已过半。

近年来,四川努力挖掘单位面积粮食产出潜力,“种一季、收两季”的再生稻,成为全省晚秋生产重头戏。

10月21日,《我在“天府粮仓”种好粮》报道组来到有着“中国再生稻之乡”美誉的富顺县,现场体验在“天府粮仓”建设中再生稻的贡献。

刘道金的再生稻迎来收获。袁宇君摄

田埂边的困惑:好吃的再生稻,为啥难上市场?

再生稻是个啥?是每年7—8月头季水稻割毕,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的水稻,蕴含“一种两收”的劳动智慧。

得益于良好的温光条件,川南的泸县、合江县、富顺县等地“中稻+再生稻”模式”栽培历史悠久,为全国再生稻五大适宜区之一。其中,富顺县再生稻种植超40年,是全国首个再生稻产量破亿斤的县。

上午9时,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8组的田埂上,露水刚散,谷香就随着秋风裹满田野。50多岁的刘道金抹了把额头的汗,朝着田间挥了挥手。

3台中型收割机的履带随即碾过田垄,卷起谷糠白雾,稻穗被吞进机身,脱粒后金黄的谷粒顺着导管哗啦啦涌入旁侧的运粮车,不过20分钟,一亩再生稻就完成了收割。

“再生稻的米比头季稻香,煮粥都不用放糖!” 古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捡起一粒刚脱粒的稻谷,搓掉谷壳露出白润的米粒。可他话锋一转,“但因规模化机收难,很多人种了只能自己吃。”

古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左)为记者洪瑜(右)讲解再生稻机收难点。袁宇君摄

记者跟着范国利走进旁边一块普通再生稻田,地里还留着前几天机收的痕迹:不少稻桩被履带压得歪倒在地,有的切口参差不齐,还有几簇稻穗落在田垄间。

“市面上的收割机大多是为单季中稻设计的,又大又重,无法保护稻桩。” 范国利指着稻桩解释,拨禾轮一转,就容易把稻秆碰断;再加上履带碾过,稻桩受损严重,第二季自然长不好。

“最严重的时候,机收能让再生稻减产30%到50%。” 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拿着笔记本赶来,上面记着近几年的调研数据,“要堵上这个‘漏水口’,光改机器不行,得从种到收全环节下功夫。”

机收难是制约再生稻规模生产的“死疙瘩”,如今怎么解开的?刘道金的田,正是破解这道难题的“钥匙”。

“看这稻桩,齐整整的,没压坏一根!” 看着刘道金的田里,收割机走得稳、收得净,连最容易受损的再生稻穗都没落下几颗,来观摩的散户许富才语气里满是佩服。

不远处,刚测产完的单子还摊在田垄边的竹筐上:千亩高产示范片,再生稻平均亩产425公斤。“按照2.4元/公斤的收购价算,相比只种一季水稻的田块,每亩多挣一千多元,抛开100元的机收成本,纯利也近千元。”刘道金说。

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右)带队查看再生稻长势。袁宇君摄

地头 “组合拳”:从品种到机器,打磨 “富顺方案”

“你看这稻秆,比普通的粗一圈!” 刘道金领着记者走进他的攻关田,随手拔出一株水稻,根系盘结得紧实,茎秆捏在手里硬挺挺的。“这是甬优4949,专门选的品种。” 自贡市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粮油站站长曾荣耀蹲下身补充,这个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低节位再生力强,“收割机开过去,它能‘扛住’碾压,稻桩不容易坏。”

除了选种,田里的晒田技巧也藏着门道。“别人晒田一次,我们晒三次!” 刘道金踩着田垄,脚下的泥土硬实不陷脚。他说,除了头季稻收获后,头季稻和再生稻的分蘖盛期,都要把田晒到土壤开裂,抽穗后再用 “干湿交替” 的方式灌溉。这样一来,田块硬实,收割机履带不容易陷进去,自然减少对稻桩的碾压。

“机器也得‘量身调’!” 说话间,收割机手张师傅停下车,掀开割台盖子给记者看:割台高度调到了40厘米,比普通设置低了5厘米;脱粒滚筒的转速也放慢了10%。“刘老板特意请我们来,就为了练这个‘轻收’的本事。” 张师傅笑着说,一遍就要收干净,绝不能来回碾压。光是练这个技巧,他就在田里试了半个月。

刘道金的再生稻迎来收获。袁宇君摄

从选种、晒田到调机器,这套由富顺县农技站、自贡市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省农科院等单位联手打磨的 “富顺方案”,让刘道金的再生稻机收损失率降到了10%以下。“以前人工收割一亩要600元,现在机收只要100元!” 刘道金算起账来,眼里满是笑意。

人才沉下去:技术送到地头,增收路越走越宽

“要是没有专家上门,我哪能想到这么多办法!” 刘道金指着田埂上的一群人,其中除了有富顺县派来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岫峰,还有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团队、小院专家——他们是富顺县人才下沉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先摸清楚镇村的产业难题,再‘订单式’派专家。” 古佛镇党委副书记龚幸介绍,2024年富顺县开展乡村人才引育留用试点,首批遴选了百余名城市人才、专技人才和银龄人才,组建了3支助农志愿服务队,光在古佛镇就开展了12次再生稻技术指导。像梅岫峰这样的农技专家,每个月至少要往田里跑4次,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跟着。

田埂边,梅岫峰正给几个农户演示稻桩保护的技巧,手里拿着尺子量稻桩高度;不远处,博士团队的成员在记录稻田湿度数据。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富顺的田间很常见。

“现在机收难题解决了,下一步要琢磨怎么把再生稻卖得更好。” 龚幸望着满田的金黄,“专家们已经在研究再生稻深加工,以后说不定能做成米糕、米酒,让‘再生稻之乡’的牌子更响。”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THE END
0.“一亩地多收入100块钱!”全国麦收进度过一成霍邱县城西湖乡种粮大户 王仁松:亩产超1000斤没有任何问题了,比种其他小麦我们一亩地要多收入100块钱。 今年夏收期间,主产区将有超过10万台带有北斗导航的智能收割机投入生产,它们不仅行动轨迹偏差小,还能够长时间不间断作业,每台单日收获面积可达100亩以上。 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268<82@5535=26A<:65,utjhmakj>E=I4CH<1/>F96/:GHL2C::<.D>;HH3>5C;95a9684@;444:97
1.廣西容縣:機械化助力早稻開鐮收割“現在水稻播種到收割都是機械化操作,打田每畝200元,割禾每畝是100元,既省心又省力,自家1畝多水稻不用半小時就可以裝袋拉回家進行晾晒了。”楊葉村村民李大媽說道。 收割機在稻田裡作業。容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收割機在稻田裡作業。容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容縣始終把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發展jvzq<84iz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619<2:1i34B782/:24A966;4ivvq
2.机收划算,这笔账“老把式”算得清楚(秋收进行时)没想到,还能更快。去年9月,梁士高开了农机来,一亩地从收割到脱粒,仅用半小时。“用机子一亩100元,一亩地能打1000多斤稻谷,还省去人工脱粒的时间,连稻谷秆儿都直接打碎,撒在田里做肥料,怎么都比人力划算。”老罗盘算得清楚。 这算盘在他心里已经打了好一阵子。5年前,县里就推广水稻收割机,像许多村民一样,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1rge1ltpvgtu1;5472?03;4eqpzfp}d523657>70jvsm
3.一亩地增收三四百元中国三大主粮机械化率超80%——人民政协网欧术秋一一细数机械化好处:合作社500亩稻虾田,早稻收割至少快了7天,晚稻提前下种,能避开气象灾害。另外,机收、机插,一亩地比人工节省30%的成本。还有,相比直接播种,机插秧抗倒伏能力更强,每亩产量高出100多斤。政府对机插秧每亩还补贴100元。“你看,里里外外算下来,一亩地能增收三四百元呢!” 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5/2933987849>83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