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崇明岛最北端的新村乡一片金黄,稻浪滚滚,稻谷飘香,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派丰收景象。
上海乐互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内,合作社负责人施叶飞抚摸着稻穗,开心地笑着:“今年的稻穗明显比往年更重,千粒重有26克左右,这是个丰收年!稻谷收割好后马上就进行低温烘干,不出几天就能上市。”
新村乡以水稻种植见长,今年种植水稻2.44万亩。记者从新村乡了解到,今年水稻迎来丰收,亩产量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值。仅以“南粳46”为例,理论亩产量超过700千克,去年、前年该品种的平均亩产为580千克、558千克。
新村乡副乡长潘青松告诉记者,目前,新村全乡水稻已完成收割1500余亩,暂时无法统计最高亩产量和平均亩产量,全乡秋收工作预计将在11月中旬完成。“虽然秋收还在进行中,但根据科学统计方法,已能确认今年为丰收年。”
目前,新村乡已收割的水稻中,初收稻谷亩产都超过了750千克,烘干后亩产不会低于650千克。另外,从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亩结实率、稻谷千粒重等指标来看,今年的收成明显优于前几年。“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相关统计方法,每穗总粒数等指标直接关系到亩产量。今年,我们实地测量了很多地块,每穗总粒数在180粒到200粒之间,比前些年明显多。”潘青松说。以上海乐互粮食专业合作社为例,“南粳46”的理论亩产量高达746.4千克。
水稻为什么丰收?“天帮忙”是重要因素。新村乡是新围垦的土地,属于渗透性好的弱碱性沙土,适宜水稻生长。此外,全乡耕地连片成块,整齐划一,适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今年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夏季没有连续极端高温天、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可谓风调雨顺,水稻长势自然就好。
除了地理和气候因素之外,丰收还要归功于新村乡的耕作方式。长期在新村乡进行水稻种植研究的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告诉记者,今年新村全乡推广了水稻标准化种植方式,“耕种管养”全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对种植户也提前进行了相关培训。
比如播栽技术,新村乡要求机插秧每亩栽插1.6到1.8万穴、机穴播每亩用种量4.5到5千克,保证水稻田有最合适的疏密度。再如收割和烘干环节,新村乡也明确,当稻田里有92%到95%籽粒黄熟时即应及时收割,低温烘干温度要控制在45至50摄氏度之间,优质稻谷水分含量要控制在15%到16%之间,确保稻米品质。
在新村乡走走看看,稻田间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花丛,一派生机盎然。这些“田间小花园”不只是点缀装饰,也是水稻丰收的重要因素。曹黎明告诉记者,“田间小花园”里种植的主要是百日菊、马鞭草、芝麻等蜜源植物。“这些植物为蜘蛛、蜜蜂、青蛙等稻田病虫害的天敌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稻丰收也直接带火了大米销售。潘青松告诉记者,最近大米订单纷至沓来,目前全乡保守估计已有5000亩稻田的大米被提前预订,订单价比往年同期市场价高出一成左右。
记者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今年全崇明水稻种植面积约26.69万亩,种植品种以“崇尚2022”、“南粳46”、“银香38”、“花优14”、“申优26”、“申优28”为主。目前,各乡镇秋粮正抓紧收获归仓,紫云英、油菜、蚕豆等绿肥也在陆续播种,为提升土地肥力、争取明年继续丰收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