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条公路面层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其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要求,兼顾经济性。(案例58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板配合比设计包括的内容:配合比设计包括材料标准试验、混凝土抗折和抗压强度、集料级配、水灰比、坍落度、水泥用量、质量控制等)
4.1.4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配合比设计两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应确定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集料用量、水灰(胶)比、外加剂掺量,纤维混凝土还应确定纤维掺量。施工配合比设计应通过拌和楼试拌确定拌和参数。经批准的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案例57: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指标是水灰比、砂率和水泥用量)。
4.4.1条对水泥混凝土面层下基层的首要要求是抗冲刷能力。不耐冲刷的基层表面,在渗入水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冲刷、唧泥、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导致路面不平整,并加速和加剧面层板的断裂。提高基层的刚度,有利于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案例59基层的作用:1防止或减轻由于唧泥导致的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2与垫层共同作用,可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3为混凝土面层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基础,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
5.4.1条对各种原材料,应将相同料源、规格、品种原材料作为一个批次,按表中的全部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并经配合比试验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不得进场。(案例59施工单位为保证水泥质量应做到:1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3水泥存放,应按不同的生产厂、品种、强度等级、生产日期分别堆放,不得混装。水泥是防潮物资,必须注意防潮。存放水泥的仓库,必须注意干燥,门窗不得有漏雨、渗水的情况,以免潮气侵人,导致水泥变质。临时存放的水泥,必须选择地势较高,干燥的场地作料棚,并做好上盖下垫工作。水泥储存期不宜过长,以免受潮变质或降低强度等级,储存期按出厂日期起,一般为3个月。)
7.4.24条横向施工缝可采用架设端模板的方法施做,并宜与胀缝或隔离缝合并设置,无法与胀缝合并设置时,应与缩缝合并设置。横向施工缝部位应满足面层平整度、高程、横坡的质量要求。
7.5.16条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伸缩缝的施工可使用软做、硬切、预留间隙等方法。
7.5.17条采用软做法施工伸缩缝时,应在伸缩缝位置安装工作缝端模,端模应在每根纵向钢筋位置处钻孔,并将钢筋伸出端模。端模附近混凝土应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并抹平到平整度满足要求。拆端模时应避免造成边角损坏。
7.5.18条采用硬切法时,可先摊铺通过伸缩缝位置,待第二天摊铺前,切割并凿除伸缩缝位置的硬化混凝土,切割混凝土不得啃边和造成边角损坏,钢筋下部混凝土应凿除到底,切割顺直度与垂直偏斜均不应超过10mm。
7.5.19条采用预留间隙法时,间隙两侧应架设两个工作缝端模,间隙宽度应满足设计型号伸缩缝安装预留宽度的要求,并宜在当地年平均气温时浇筑混凝土合拢。
9.2.8条碾压段长度宜控制在30-40m之间。直线段碾压时,压路机应从外侧向路中心碾压;平曲线有超高路段,应由低侧向高侧、自内向外碾压。
11.1.2条横向施工缝应与其他横向接缝合并设置。
11.2.3条增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切割纵、横缝中可不设拉杆与传力杆;断开的纵、横施工缝中应设拉杆与传力杆。抗裂纤维混凝土面层各种接缝中的拉杆与传力杆设置应与水泥混凝土面层相同。
11.2.5条横向施工缝与胀缝重合时,应按胀缝施工,胀缝两侧补强钢筋笼宜分两次安装。
补充1:接缝的方向可以分为纵缝和横缝。纵缝又分为纵向缩缝和纵向施工缝;横缝又分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横向施工缝。(案例57:横向施工缝设置要求: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宜设在胀、缩缝处。横向施工缝只应在摊铺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min时设置。横向施工缝应与其他横向接缝合并设置。横向施工缝若与横向缩缝、胀缝分开设置时,其距离应不得小于2m。横向施工缝应在做纹理之前修整出光滑平齐的表面。断开的横向施工缝应设置传力杆与拉杆。)
补充2: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确定、施工的组织、施工计划安排,还应包括季节性施工措施、四新技术措施等。(监理对施工方案的审查内容,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工艺控制要点等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所配备的技术、质量和安全管理人员及主要操作人员等的配备是否满足施工合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