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手艺人越来越少,
那些熟悉的叫喊声也渐渐消弱,
那些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
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
你有多久,没在霸州的街头巷尾
见过这些老手艺人了?
古老的技艺将逐步被淘汰出我们的生活,
成为绝响,再美好也很难留住…
卖棉花糖
小时候,街头卖棉花糖的大叔像一个魔术师,轻轻几圈就能转出一个甜美的云朵。现在街面上五颜六色的棉花糖里,是否还能尝到童年的味道?
卖麦芽糖的人
小时候街边小巷经常看到卖麦芽糖的人,两个竹签挑点麦芽糖,咱霸州人跟麦芽糖叫糖稀,我们拿在手里转啊转,最后用舌头一舔,嗬!真甜。有时候回家妈妈见我们手里的麦芽糖,总说少吃点,会长虫子牙!
弹棉花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现在的95后00后估计都不知道什么叫弹棉花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磨剪子锵菜刀
小时候在家里总能听到,手艺人"磨剪子咧,戗~菜~刀……"的长吆喝似乎总出现在午睡的梦里。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越来越锋利的菜刀,不知会在谁家案头,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捏面人,捏糖人
捏得不仅仅是面人,捏的是天马行空的记忆。每次看老师傅拿起彩色的面团,眼睛就会变得痴迷专注,忘了周围的一切……与面塑注定有着一生解不开的情缘。
修鞋锥鞋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修拉锁 补雨伞
修拉锁、补雨伞,老匠人所做的工作,跟她们挂在嘴边的话一样,"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现在的年轻人又能体会多少?
理 发
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老师傅的手艺不是盖的。那个年代,父辈们从理发店出来,总有一种整个人都焕然一新的感觉。
爆爆花
小时候,逢年过节,村口总会有爆爆花的老爷爷吆喝。家家户户拿着粮食排成长队,有爆黄豆,爆大米,爆玉米……想到的农作物基本都能爆!只听"砰"的一声,爆花熟了,这味道是现在电影院里买不到的香甜。
打 铁匠
“那时候三个行当最最苦:打铁,磨豆腐,当小工!”那会儿啊,“老百姓都要铁家什,农具,屋子里的刀,火钳,剪刀,桑剪,斧头。打铁很火,就像这个火的温度一样,叮叮当当的一年四季守着火炉,很是辛苦。
夜晚乘凉
儿时的夏晚,家里装空调的不多,那时电脑还没普及,手机也不能上网。夜晚天色暗下里以后,吃完晚饭的街坊邻居,都会拿出小马扎或支上一个小桌子,围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乘凉。如果有蚊子咬,聪明的人们还会点上一把秸秆,火上面放点湿草冒出的烟气可有效的熏走苍蝇蚊子。
冰镇西瓜
每家院子里至少都有一口井,夏日的上午,找个网袋装入一个大西瓜,吊进井水里。在冰凉的井水里浸一个下午,到傍晚时提出来,一菜刀切开,一勺子挖下去,一大口送入嘴里,大口咬开,连同汁水,顺着喉咙,淌入腹中,当真从头到脚透出凉意。老吴江说,井水浸出的西瓜,和冰箱里拿出来的,口感到底是不一样的。
补锅师傅
像这种锅底加固一层的铁皮锅,如今恐怕只能在我们爷爷奶奶家找到了,家里有锅烧坏了,无论是补铁锅、补搪瓷器皿,还是补铝锅水壶,老师傅们都是信手拈来。
裁缝
那时候的裁缝非常的受欢迎,好像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做得起衣服,一块布料在她们的手中裁裁剪剪,再加上先进的设备—缝纫机,美美的衣服就做好了,现在你还会传师傅做的衣服吗,好像应该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