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街头巷尾的三凉店开始热闹。
三凉,是什么?查了资料发现,三凉是西北地区的冷食组合统称,以凉皮凉面凉粉为核心种类,在不同地区,继而衍生出不同的旁系“三凉”。
新疆人的“三凉”都有什么?
以凉皮为首就足够独特,秘诀就在一碗 “蓬灰水”。老新疆人把戈壁滩上的蓬蒿草烧成碱块,碾成粉兑进面浆里,使得凉皮变得筋道弹牙,还透出淡淡的鹅黄色,这便是属于新疆凉皮的“独家记忆”。
还有哪些?循着这份酸辣咸香的三凉地图,钻进9巷子深处,品品清凉。
1950 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以西北传统酿皮为基础,融合了各地家乡特色的制作工艺和调味技术,创造出兼具多地风味的石河子凉皮。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薄,薄度严格控制在 0.8 毫米至 1 毫米之间。现已被列为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八毛凉皮
地址:水磨沟区红光山路万锦公馆 2-101
价格:10 元
偶然间路过发现的这家店,店面不大却也干净,在外面支了几个摊。
凉皮长得挺简单:透亮的面皮切成手指宽,泡在红汤里,配上厚实的面筋块,再撒点黄瓜丝、香菜点缀,最后浇上蒜水、醋、辣椒油,撒一把花生碎和芝麻。
可看上去一碗简单的凉皮,吃起来并不简单。面皮薄得透光却能弹牙不裂,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凉皮里有一味“灵魂”,选用桂皮、花椒、草果、香叶等十余种香料熬制出汤料,正是这种神奇的香料使得凉皮口味更清爽。
新疆人坚持“喝汤收尾”,酸辣鲜香的汤汁滑过喉咙,方为圆满。
“石河子凉皮人人夸”这句顺口溜果然不是白来的!
除了石河子凉皮,羊毛工三凉也属于老新疆人的记忆。纯手工擀制的面皮,远超普通凉皮的厚度。面洗千揉,面筋韧劲十足,凉皮呈独特淡黄。如今,羊毛工手工三凉入选了米东区级非遗项目。
尕金牙凉皮
地址:米东区古牧地东路民泰街馨佳园小区
价格:10 元
这家凉皮在米东区经营了43 年的老字号,小有名气。
店里宽敞明亮。最初用一个推车起家,再到土房子,如今不变的,是那口让三代人念念不忘的“老味道”。
这家最大的特色在于咸韭菜,经过水煮、裹上秘制调料后油炸。入口没有了韭菜的涩味,越嚼越香。
于姐说:“ 1982 年,每次路过羊毛工镇的米泉大班车队连吃带拿,都认可她婆婆做的这口味道。”
端上一碗油亮的凉皮,手工做出来的凉皮微微发黄,面皮比一般凉皮厚。吃起来清爽、筋道不失顺滑,大口吃很满足。
“等我儿子结婚了接手这个凉皮店,我就能退休啦~”于姐乐呵呵的说。能把平凡炼成招牌,这也是老字号的智慧。
混搭三凉正打破着传统边界。炒凉皮的冷热碰撞、酸甜辣味的交响、川式椒麻与西北凉皮的交织……“江湖”从未安分。
我的阿勒泰米粉炒凉皮
地址:沙依巴克区滨河中路 18-3
价格:10 元
凉皮还能炒着吃?这新鲜事儿得尝尝!
忍不住好奇,征得老板同意进入后厨。见厨师正舀起一勺浓酱,两三下炒至香浓,整盘凉皮滑入锅中。宽厚的手工凉皮裹满酱色,冒着浓浓的“锅气儿”。
炒出来的凉皮,比凉拌的更浓烈,与炒米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凉皮温热却不至于烫嘴,有着软糯的口感。酱料的辣便是“主心骨”,辣到浓时一口冰饮,爽快得很。适合一边看剧,一边慢慢品尝。
炒出来的凉皮分量也很多,有种越吃越多的错觉。凉皮不止可以独炒,还能与“万物”同炒,如米粉凉皮、年糕凉皮、甚至炒牛筋面……
原来炒凉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听老板说,在阿勒泰几乎每家米粉店都有炒凉皮。“我老婆来自阿勒泰,嫁到乌鲁木齐后一直想念那个味道。索性自己开一家。”
老板告诉我,阿勒泰的凉皮是以番茄、辣皮子为汤底,但怕有的顾客吃不惯,目前的做法还是考虑到了大部分人的口味,后续会出纯正的阿勒泰炒凉皮。
百花村凉面
地址:天山区新华北路 164 号百花村二楼
价格:10 元
提起百花村,我首先想到的是电脑城,绕不开的便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面。拐进巷子踏上二楼,我决定去尝尝妈妈年轻时最爱的“怪味”。
据说,这味道来得偶然。 1959 年国营百花村联合食堂刚开张,几个厨师凑一块儿,把放凉的面随手拌了些调料。谁也没想到,这一碗“无心插柳”,从此拴住了半座城的心。
百花村变过。从最初的“食堂”,到后来还卖电脑,但这碗怪味凉面没丢。现在它进了超市的货架,也有了外卖
当我下午四点抵达店里的时候,凉皮、擀面皮、高旦面……已经售罄。听店员说:“这类一般上午就基本没有了,可以试试招牌——怪味凉面。”
有四缸不同颜色的汤料,容易分辨出的是麻酱缸和辣椒缸。只见调料缸前立着手写牌:“浇一勺汤汁刚刚好,多了会咸。”
怪味凉面一点也不怪。面是扎实的口感,有着些许韧劲儿,咬断时毫不拖沓。初入口时麻酱的醇香占据口腔,酸甜辣一齐跳跃在舌尖,到后面微微麻,爽口不腻。若不够吃可以免费加面。
椒麻鸡凉皮全掺
阿牛哥椒麻鸡凉皮
地址:新市区北京北路 1075 号
价格:普通 10 元、加量 12 元
朋友用“十万分推荐”形容这家店时,我这个椒麻味和凉皮的双重爱好者,瞬间狂喜。
这家“巴掌大”的小店,续载着12 年的美味,连同我坐的这组木桌铁椅,也用了十二年。老板阿牛哥说:“附近学校 2013 级的学生当年就在我这里吃凉皮,现在带着儿子来吃。”
有趣的是,听阿牛哥说,他原本是想做一碗以香麻为特色的凉皮,却没想到如今以“辣”出圈,吸引不少食客前来挑战。
我谨慎点了份微微辣。凉皮刚滑进嘴里,一股滚烫的辣意“轰”地窜上脑门,耳根瞬间烧得通红。细看那凉皮薄如宣纸却软糯。花椒的麻、辣椒的燥、醋的酸在味蕾缠斗不休。
吃这凉皮有一秘诀,是须得连吃三口。若稍一停歇,豆大的汗珠便砸进碗里,涕泪横流,狼狈得像刚跑完八百米。
卤鸡爪是绝配,一抿就脱骨。卤鸡腿更妙,一口肉一口凉皮,辣味能被驯得温顺许多。遇见位勇士小姐姐:“老板,爆辣加辣!”她吸溜着红透了的凉皮,而我攥着半瓶没喝完的冰水继续“斯哈”(默默献上膝盖)
新疆的三凉远不止 3 种“面孔”。碱水黄面筋道,常与烤肉同吃;发酵风味的擀面皮与吸饱汤汁的牛筋面,交融成人气两掺;凉皮薄透柔韧、凉粉莹润爽滑,二者体现着工艺精髓。这些三凉“家族”单吃出彩,拼配更妙。
黄面
三号黄面
地址:沙依巴克区和田一街西一巷
价格:人均 15 元
新疆人吃三凉,黄面也是其中之一。和面时加入碱水、蓬灰,让面更筋道,色泽金黄,入口带着碱香与麦香。
从最初的挑担叫卖发展到现在的连锁经营,三号黄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这几天天气热得厉害,我照例来了份黄面烤肉。特意避开饭点,食客还是接踵而至。
西北胃最知道,黄面的魂在汤里滚。用醋、蒜汁、辣子面勾芡成浓稠的琥珀色汤汁,配芹菜丁,酸辣开胃。
别被“浓汤”唬住,一口黄瓜丝,与烤肉同吃,面的酸辣滑润与肉香在舌尖打个照面,香得人连筷子也咂摸干净。
临走前,我决定再给朋友带一份:“老板打包,黄面汤分装,烤肉二十串!”
擀面皮牛筋面对半
红山擀面皮
地址:沙依巴克区滨河路劝业市场西侧 27 号
价格:11 元
擀面皮是用发酵面团擀压蒸制而成的厚实面皮。它口感偏硬,带着一股扎实的筋道,越嚼越能品出淡淡的麦子香混合着微酸的发酵味,简单但够劲儿。
牛筋面则是靠表面密布的小孔成了“吸汤神器”,面更加饱满软滑,筋道的口感还在,不用多嚼就能顺溜地咽下肚。
劝业市场旁的这家店已经开了22 个年头,学生时代的我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踏足。曾经的“老破小”如今也换新了桌椅,店里挤满了人。
擀面皮和牛筋面各半掺着吃,是这里最受欢迎的吃法。韧与糯的口感混合在一起,有着丰富的层次反差。
这家店的汤汁并非浓稠,属于红油汤汁的清爽型,吸溜口汤。他家的辣子不辣偏香,多点也无妨,建议点中辣。
店里的食客三三两两,也不乏来市场买菜的老人,顺路吃一份“透心凉”降降温。
凉皮凉粉对半
阿依莎浇汁凉粉
地址:水磨沟区新民路东 1 巷 140 号
价格:11 元
偶然刷到有篇小红书说:“为了这家店,我可以放弃一切其他的凉皮。”哦?去试试。
几张小桌,生了锈的铁凳。老板麻利地拌着盆里的凉皮、凉粉,醋汁的酸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还没吃呢,人先精神了半截。
几把
这家来自伊犁风味的凉粉店开了17 年,老板徐叔每天需要八点起来,用牛肉和胡萝卜现熬汤汁两个小时,再做纯手工的凉粉,两把盐一盆水……一个早上时间过得飞快。
徐叔(左)
菠菜凉皮入口弹软,伴着酸,五官不禁一缩,而后被麦香托住。凉粉吸进嘴里来不及咀嚼就顺着嗓子滑下去,甚至可以边喝汤边吸溜凉粉。(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配块油糕,黑芝麻馅儿,沾着汤汁入口,酸辣咸甜在舌尖交织,过瘾!
这家的凉皮凉粉组合,我是头一回尝。原来让人甘心“放弃一切其他凉皮”的魔力,就藏在这里。
新疆多元的饮食文化,造就了同一食物的不同吃法。有种“移居”到新疆的三凉既保留原籍风味的精髓,又融入本地特色的巧思。如携着陕西基因的米皮、青海的青稞酿皮……
青稞酿皮
纳兹格青稞酿皮
地点:天山区大湾北路 799 号
价格:小份 8 元、大份 10 元
凉皮、酿皮?傻傻分不清楚。其实骨子里是一家,只是叫法不同。
青稞酿皮原是青海的“黑酿皮”,青稞长在雪线旁,天生带着高原的“倔强”。传到新疆后,结合了本地人的口味,醋的酸冽直冲脑门,愣是把酿皮的“憨厚”变成了“爽利”。
寻着导航找到藏在大湾巷子里的明黄色小店,暖得扎眼。听老板说,青稞酿皮在阿克苏很受欢迎,现在也开到乌鲁木齐了。
酿皮的做法也讲究:青稞面团要在冰水里揉洗多遍,洗到水清见底才罢,全靠手工搓出筋道。皮子厚实窄长,筷子挑起时颤巍巍透着棕色的光。
凭这口温柔的钝感,老人嚼得动,小孩嗦着不呛喉。适合与青稞肉夹馍一起吃。
下次来再搭配炸串尝尝,也许另有风味~
三凉的形态从不设限。有人独爱凉粉入口即化的柔嫩,有人沉迷黄面裹着烤肉的豪迈,也有人钟情“对半”混搭的满足感,百种性情,各有偏爱。
它们是新疆版的“快餐文化”。店铺多为几平米的小窗口,付钱即取,即买即走。
闷热的午后想给嘴巴解个腻时,需要它浇灭燥热。甚至深夜加班后只想靠那碗酸辣“回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