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1万个
……
开栏语
为生动记录工作成效、凝聚奋进力量,今起,恩施日报开设《接续奋斗新篇章 绘就乡村新画卷》专栏,系统展示恩施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扎实举措与显著成效,分享在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与成功经验,见证广袤田野孕育的希望,感受美丽乡村跳动的脉搏,共同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新画卷!
脱贫摘帽之后,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恩施市以实践作答
通过“未贫先防”筑牢堤坝,依托“大数据+铁脚板”精准识别风险,采取“一户一策”实现闭环施策,真正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上门”的转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建立全市部门预警信息交换工作机制,设定医疗、教育、失业等10余项预警指标;
●建立全市部门预警核查反馈机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捕捉风险信号、第一时间推送信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迅速上门核实研判;
●建立全市监测对象精准帮扶机制,针对因病、因灾、因学等不同致贫风险分类施策,量身定制“帮扶套餐”实现闭环消险——在恩施市,一张全域覆盖、响应灵敏、帮扶到位的防返贫网络已稳步运行,成为托起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底座。
未贫先防
筑牢预警机制
实现主动干预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恩施市深刻认识到
防止返贫与脱贫攻坚同样重要
必须将工作重心从“脱贫”转向“防贫”
从事后救助转向事前预防
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这道“防火墙”的基石,是庞大的数据支撑与高效的运行机制。恩施市整合医保、教育、民政、残联、人社等多单位数据,构建起防返贫动态监测部门预警信息交换和核查反馈工作机制,设定包括医疗自付费用过高、新增失业、教育支出骤增、产业失败、突发意外等在内的10余项风险预警指标阈值。一旦某户家庭的相关数据触及阈值,相关部门便生成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
过去是‘人找政策’,干部要挨家挨户摸排困难;如今是‘政策找人’,数据跑路,风险精准定位到户到人。
恩施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王芳介绍,
每一条预警信息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正陷入困境的家庭,也代表一次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的机会。
在恩施市崔家坝镇香炉坝村,脱贫户吕亮一家就经历了这样一场“化险为夷”的遭遇。吕亮和母亲共同生活,原本依靠务工、务农,日子逐渐好转。然而今年2月,他不幸被确诊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医疗费用高达50万元,家庭再度陷入困境。
恩施市医保部门通过医保数据监测到大额医疗支出后,精准发出预警信息。信息被第一时间推送至崔家坝镇香炉坝村。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迅速上门核实,将吕亮家庭纳入监测户管理,并同步启动帮扶机制。
在多方协助下,吕亮很快享受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35万元,同时获得医疗救助3万元、慈善救助2万元、产业奖补3000元。此外,他还被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享受慢性病门诊待遇,并成功申领到临时救助、低保等多项政策和资金帮扶。
“多亏政策来得及时,真是救了我们一家!”吕亮感激地说。
这是恩施市防返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
设定10余项预警指标
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定位
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启动“线上监测+线下核实”机制
确保问题
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
我们不仅要‘防得住’,还要‘扶得准’。
王芳表示,
通过“一户一策”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有效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上门”
恩施市通过主动预警机制
实现防返贫关口前移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
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第一道防线
双线协同
解码风险信号
绘就“精准画像”
预警信息背后
是庞大的信息流与精准的研判过程
如何避免“误报”?
怎样从海量信息中识别出真正的高风险户?
恩施市的答案是
线上大数据筛查+线下铁脚板核实
线上,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交叉比对,初步筛选出风险点。但数据只是表象,真相还需实地验证。每一级预警信息下达后,村干部、驻村干部或网格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门核查,详细了解预警背后的具体原因、家庭实际情况、承受能力和发展需求。
比如一条‘医疗自付费用超线’预警,可能是普通疾病,家庭能够承受;也可能是一场大病,但家庭积蓄充足;还有可能是灾难性支出,足以拖垮整个家庭。不入户,根本分不清。
王芳说,
“我们的干部要像‘侦探’一样,通过走访邻里、查看状况、核对收支,为预警信息勾勒出清晰的家庭‘精准画像’。”
经核实,预警信息被分为“暂无风险”“持续关注”“需启动帮扶”等不同类别。其中,真正需要启动帮扶程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余预警是无用功。“暂无风险”和“持续关注”恰恰证明了监测体系的敏感性与提前量,起到了摸底排查和动态监测的作用。
白杨坪镇熊家岩村于德平一家,正是通过这一机制被成功识别,并获帮扶。今年2月底,市医保局反馈一条医保预警:村民于德平个人医疗自付费用达26161.3元。信息下达后,熊家岩村驻村第一书记与驻片干部迅速上门核查。
经了解,于德平家庭人口3人,他本人年初被确诊为膀胱癌,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手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需全天候照顾他,儿子正在恩施职业技术学校读书。一场大病不仅使这个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带来巨额医疗支出,更切断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核查人员判断该户返贫风险高,立即上报。经村镇两级综合研判,3月,于德平被正式纳入监测对象。帮扶措施随之精准到位——目前,通过健康帮扶政策累计报销医疗费用111353.79元;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按月发放1725元;为其子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3000元/年;还通过开发式帮扶,为其申报产业奖补3000元。多管齐下,缓解了于德平家的经济压力,助其渡过难关。
“大数据+铁脚板”双线协同
既依托科技实现精准筛查
又通过入户核实确保帮扶到位
体现了防返贫工作的
科学精准与人文温度
一户一策
闭环靶向帮扶
精准消除风险
一条条预警信息
犹如夜空中的灯塔
既照亮潜在的风险
也指引着帮扶的方向
预警核实是前提,精准帮扶才是最终目的。对于核实后确需帮扶的家庭,恩施市启动快速响应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确保措施对症下药、帮扶到位有效,形成从风险发现到化解的闭环管理。
帮扶措施并非单一,而是来自一个“政策工具箱”:
● 对于因病预警对象,迅速落实大病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援助,协助办理慢特病报销,纳入健康帮扶;
● 对于因学预警对象,落实教育资助、“雨露计划”,协助申请助学贷款,争取社会资助;对于因灾预警对象,启动灾害救助、保险理赔;
● 对于因业预警对象,提供产业指导、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或小额信贷支持。
祝学林一家的情况,正是“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实现风险闭环管理的生动实践。祝学林一家4口居住在芭蕉侗族乡寨湾村,去年11月,其子祝仕平发生意外,手部严重受伤无法劳动,家庭骤然失去主要劳动力,被及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监测管理。
针对其返贫风险点,寨湾村迅速制订全方位帮扶计划:提供兜底保障,发放每月1400元的低保金;强化健康保障,落实合作医疗补助并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完善综合保障,涵盖耕地补贴477.04元/年、养老金3288元/年、林补1064.28元/年及临时救助;确保教育保障,为其孙祝自强落实非寄宿生生活补助;并持续进行务工帮扶,祝仕平伤情好转后,多次为其推介务工信息。
帮扶措施成效显著。今年3月,恢复劳动能力的祝仕平经村里推介,在当地从事建筑工作,已稳定务工6个月,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其父母通过采茶获得收入6800元,家庭转移性收入达21629.32元。8月,干部入户回访了解到,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107.33元,无大额刚性支出,稳定超过风险标准,经综合评估,按程序予以风险消除。这场因意外而起的返贫风险被成功化解。
一条条预警信息如同神经末梢
感知着基层最细微的波动
而后续的核实与帮扶体系
则是强大中枢
指挥资源精准滴灌
这不仅体现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更彰显出“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
恩施市通过这一精准识别和帮扶工作机制,化解返贫风险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532户7895人,稳定消除风险1857户5776人,对未消除风险675户2119人持续实施精准帮扶。
防返贫监测与帮扶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恩施市的实践表明
只有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才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让脱贫基础
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下面一起来看看
十四五期间的成效
数说成效——过渡期这五年
● 驻村帮扶
全市统筹中直、省直、州直以及市乡驻村帮扶单位力量,为全市196个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村(社区)选派196名第一书记和166支驻村工作队,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
● 防返贫监测帮扶
全市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532户7895人,稳定消除风险1857户5776人,对未消除风险675户2119人持续实施精准帮扶。
● 义务教育
累计投入资金7.07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30余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1万个。累计资助学前至中职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61489人次,发放资助金额25848.43万元。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 住房安全保障
全市启动农村危房改造1759户,目前已完工1759户。
● 基本医疗保障
恩施市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累计资助71万人次参保,资助金额1.16亿元;医保三重保障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就医30.26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8.36亿元;通过监测预警机制落实1328名动态新增救助对象的依申请救助,救助金额1054万元。“三类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落实大病专项救治5911例,农村低收入人口在市、乡两级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政策落实全覆盖。
● 饮用水安全保障
共投入资金3.53亿元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切实解决12万余人季节性饮用水困难。
● 产业帮扶
统筹中央衔接资金10.57亿元,实施项目487个,梳理“四个一批”项目837个,项目库储备项目289个。全市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779家,链接带动农户13.5万户。发放到人到户产业奖补资金5100万元。
● 就业帮扶
全市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4808个,累计在岗人员23882人(次)。50个“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615人。共组织招聘活动424场(次),8833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1.8万个。全市外出务工脱贫人口规模达7.1万人。
● 创业支持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56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76.6万元,累计支持返乡创业5623人(次)。
● 村集体经济
全市19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15个,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6个,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