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Caddy在中国市场的历程可谓波折重重。这款车型曾在2005年由一汽大众国产,然而市场反应冷淡,最终导致其成为大众旗下销量最为惨淡的车型之一。尽管中国市场对大众而言一直有着深厚的品牌基础,但在这款车型上,即便是大众的品牌影响力也显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市场定位上的失误。大众Caddy车型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不成功的引入,主要由于市场定位的失误以及消费者接受度不高。
开迪(Caddy)作为大众旗下的一款工具车,其历史可追溯至1979年的初次亮相。起初,开迪的第一代车型并非以现在的形态呈现,而是作为一款皮卡车问世。这款皮卡车基于高尔夫第一代(MK1)平台进行打造,因此也被称为Volkswagen Golf Mk1 Caddy。尽管如此,这款皮卡车在南北美市场并未使用Caddy这一名称,而是以Volkswagen Rabbit之名出现。直至1982年,当这款皮卡车进入欧洲市场后,才正式被命名为Caddy,延续至今。开迪作为工具车,经历了从皮卡到厢式工具车的转变,每一代车型都反映了市场对其实用性的不同需求。
第一代Caddy在欧洲的生产线从1982年持续至1992年,而在南美,这款车型从1979年问世一直销售到2007年,与南美的高尔夫MK1同为该平台的最后一款产品。尽管这款车型在市场上历经了漫长的岁月,被誉为车坛的“不死鸟”,但与大众的经典面包车T1相比,其影响力仍稍显逊色。第一代Caddy是一辆皮卡,具有较长的市场寿命,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命名和市场接受度。
到了1995年,第二代Caddy问世,本次车型转型,放弃了之前的高尔夫平台,转而采用POLO MK3的平台。同时,车型也摆脱了皮卡车的形象,转变为厢式工具车。这一代车型与其被称为Caddy,更贴切的称谓或许是POLO的厢式车版本。其单排座的设计使其成为一款适合商用的车型。这种车型并非孤例,2002年上海汽车基于赛欧打造的上汽赛宝就与第二代Caddy如出一辙。第二代Caddy通过采用全新平台,转变为厢式车,鉴于其耐用性,在多个市场都获得了较长的寿命。
到了2003年,基于高尔夫MK5平台的第三代Caddy问世,这款车型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推出了Normal和Maxi两种轴距版本。其中,Maxi系列轴距更长,更适应货运需求。同时,每种轴距版本又分为Kombi和Maxi两种车型。Kombi系列更侧重家用,采用第二排推拉门设计,并提供了三排七座版本;而Maxi系列则偏向商用,第三排车窗封闭设计,专注于货运功能。第三代Caddy细分市场推出Normal和Maxi版本,强调不同用途的适应性,至今依然在市场中生产。
回顾Caddy系列的历史,我们转向本次要介绍的车型。2011年,为增强澳门出租车队的多样性,同时解决普通轿车出租车头部空间不足的问题,澳门特区开始引入大众Caddy作为出租车使用。这一举措在港澳地区对大众系列的偏好环境中显得尤为特别。当时采购的是2010款Facelift之后的五座最低配大众Caddy Kombi车型。然而,在服役五年后,大众Caddy在澳门基本退役,如今在澳门街头已难觅其踪。在澳门,Caddy被用作出租车,为了填补市场空缺,但最终因市场竞争等因素退出。
然而,我们此次实际拍摄的Caddy车型并非2015年第二次改款后的版本,而是全新低配的初次改款车型,与澳门出租车队同期。由此,我们推测这款车可能是一辆库存车,可能是原本计划为的士公司采购,但因某种原因一直未改装为出租车运营,因此得以保留至今。这款车依旧保持着初次小改款后的经典造型,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车头灯与前格栅的设计与第二代途安如出一辙,给人以熟悉之感。然而,与旁边的新款途观和Multivan(迈特威)相比,这套设计显然显得有些陈旧。实拍的Caddy车型保留了经典设计,虽然配置较低,但其实用性和价格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