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出行乘坐交通工具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在城市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乘坐出租车、地铁、公交车,如果想要抵达更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就要求助于飞机、火车等。
虽然办理各种手续是一件繁琐的活计,但是为了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我们不得不做出此类牺牲。
我们对于古人出行的想象,受制于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富贵人家总是乘坐轿子或者马车,再者就是意气少年乘着快马穿越集市……
但是这些仅仅作为一部分选择,事实上,古代人为了出行也是煞费苦心,出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本次内容,以宋朝主要实例,盘点一下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下的社会中,人们对于出行方式做出了哪些创新和发明。
一、没有蒸汽、马达的宋朝,交通方式多又丰富,以陆地运输为主要出行方式
北宋的画家张择端曾画下了那幅名叫《清明上河图》的名画,这张生动且写实的画卷记述了都城东京的盛况。
其间热闹的场景更是引人注目,走卒小贩、平常路人、掌权官吏都生动地跃然纸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宋朝的交通工具有多丰富。
《东京梦华录》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记载: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在都城内,颇有存在感的出行工具。
对于这些繁多到杂乱的工具,我们不妨给它们做一个分类,
如果我们以为工具提供动力的种类为标准,那么大致可以分出这三种:
第一种是人力驾驶,有辇、舆、轿、人力推车、檐5种;
第二种属于畜力工具,例如马、驴、骡、驼、牛,甚至还有象等;
第三种则是人力和畜力共用的工具,比如说串车,马车之类的。
与现代的交通工具不同,这些动力的构成非常简单,在能量转换中也往往损耗很大,所以效率相比于现在当然显得又费时又费力,但是在几百年前的宋朝,没有蒸汽和马达,这种出行方式已经算是相当先进了。
倘若把出行工具的适用范围作为标准,那就又可以划分为水、陆两种。
宋朝水上出行工具的种类有舟、船、舫、筏、艇、舸、凌床,其中大部分的工具已经在现代不再常见,甚至其中的一些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见。
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与上文提到的大致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今天的“共享”理念,原来宋朝早就有了
当下时代凡事都讲究一个“共享”,比如“共享单车”、“共享租房”、“共享充电宝”,好像只要资金到位,什么都可以被发明出来。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共享”是一个非常新鲜的理念,是近几年才被提出的新词,但是我们不知道的真相是,早在宋朝,对于交通工具的使用,就已经存在共享这种模式了。
当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达13世纪末的杭州时, 就看到“街车”在街道上串流息。然而这种代步车并不是个人私有,而是来自于车行,车行统一购入,再将车出租给市民。
这种生意行情也非常不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这大概就是宋朝时期“共享车”的雏形。
这种车的使用与现代共享单车类似, 一般采取时段制或“日租”, 因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费用, 所以不少人直到晚上才会坐车回家,这种计价方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下的一些租车软件。
当人们举行婚礼的时候,一般都回去租些车队为自己的婚礼撑撑场子。宋代百姓也会这么干,毕竟谁也不都是皇亲贵胄,哪能家中常备那么多的轿辇呢?
但宋代民间的婚车名叫“氈车”, 氈车以毛毡为篷,当时人们还未流行“八抬大轿”,若是遇上男女婚嫁时,新人的家人就会租用这种车。
宋朝的丁昇之曾在自己的《婚礼新编校注·婚礼》一书中记载:
“婿至妇氈车后之右, 举簾以俟”。
就是说,新娘乘车时,新郎负责掀帘子,这一记述,就是说明氈车在婚礼中的应用。
这种方式不仅为婚礼增添趣味,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由于减少颠簸,新娘就不会晕车呕吐了。
在宋代时轿子亦称“檐子”, 抬轿的人数有二人、四人、八人三种,。八人抬的大型轿子, 就是抬轿的最大规模,通常是有实力的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不过到了北宋时期,古代娶亲租用轿子的风俗开始兴起兴起。娶亲用轿子有了专门的名称——被称为“花檐子”。
宋代的官宦之家财力雄厚,轿子都是属于自己的私人财产,而稍微普通一点的家庭,一般会选择租赁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出行便利。
租轿分两种情形, 一是连抬轿子的轿夫一起租用;一是只租轿子, 自己找人抬, 使用临时轿夫。
虑到需求量巨大,为了规范市场,专门出租轿子的“轿行”或“轿铺”一般都定有“行规”,这也保障了客户的权益,可以说这种想法已经非常先进了。
三、宋朝交通工具的发展,背后是经济繁荣带来的整个国家发展
作为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一个时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繁荣现象是必然的。
士族对官场的垄断被削弱以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也变化为“雇佣关系”,当农民的位置不在被强制固定在田地里时,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人也会去选择做小商小贩,这样一来,就为市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工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出行工具不在只是特权阶级所使用的的物品,同时也被平民阶级所需要。
南宋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可乘坐犊车和轿子出行,原本等级森严的特权制有所动摇。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宋朝的出行工具与周边国家的出行工具相比,制作水平高、装饰奢华,这也离不开手工业者的创新与发明。
交通工具的进步,这些颇具选择性的交通工具也满足了不同人士出行的需求,不仅缓解了人们徒步远行外出的疲劳,同时大大缩短了人们在外出上耗费的时间与金钱,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借助工具,一些商业运输行为也更为方便,遇到水路可以开船,对南方水路纵横的问题推出了解决方案,也可以将发达地区的物资运往不发达地区,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巩固了国家政权。
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水准的提升也很有帮助,人们外出游玩、赏花都可以乘坐这些工具,去观赏一些自己平时难以看到的美丽风景。
政府对此也极为重视,北宋为了保障河道运输,不断兴修水利,大运河的修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都城依托这一优势,也一下子变成了全国的交通中心。
同时为了方便海陆运输,沿海设有五大港口,国货从这里走向世界,海外货从这里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这些成就也引得周边国家大为眼红,即使作为宋朝对峙国——辽朝的皇帝也仿照宋朝皇帝的样子,乘用五骆、耕根车、安车、凉车及辇、舆等进行日常出行,而这些器具的形制与样式都是在对宋朝的交通工具加以参考后制造出来的。
结语
总而言之,宋朝的出行工具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沿袭了唐代的技术发展,并且为后世的交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参考。
出行工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参与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小小的出行工具中,我们不仅能客观地看出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会到经济发展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们为古人的大胆创新而大为佩服,也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发达的科技不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比古人不知先进多少倍。殊不知,古人的智慧中有非常多的层面值得我们反复品位,甚至在一些方面我们的考虑还远远不及他们周全。
出行的速度是快了,原来的“天堑”也不再是难以跨越,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人与人的距离正在变远,也许一个人正站在你的面前,但是你却对他一无所知,甚至毫不在意。
苏轼的《水调歌头》曾经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意境已经离我们慢慢远去了。现在看来,交通工具并不是我们交流与传播中的全部阻碍,距离太远,也并不应当被当做退缩的借口。
参考:
《东京梦华录》
《马可·波罗游记》
《苏轼文集》
《婚礼新编校注·婚礼》
《书仪·婚仪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