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在讲述温度变化时是这么说的,当环境的温度低于物体温度时,物体会出现放热现象。
这和我幼小的心灵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在瑟瑟发抖的冬天,我竟然还会放热,那tm我不是更冷了吗。在短暂的时间内,我死活没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当然了,后来还是能理解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在微信群里有个朋友抛出了一个很绕的问题:有一个工地设计打一根柱子,理论容重2300kg/m³,总体积50m³。理论混凝土所需50方,但是实际用量却是52方。工地技术员向搅拌站反映混凝土容重低了导致施工亏方。问到底混凝土是容重是低于2300kg/m³还是高于2300kg/m³。
不出所料,有些朋友被绕进去了。一类人觉得容重小了,另一类人觉得差这点亏损无所谓不需要较真。这个问题确实不重要,外加剂同行基本也不会遇到这么个事情。不过挺有意思,就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算是做外加剂朋友的一个附加题。
一般只要涉及到什么理论数据、实际生产数据的时候就会产生特别绕的事情。先总结几个关键名词:容重即1m³混凝土的重量,单位是kg/m³;理论容重又叫设计容重,即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理论得到的容重;实际容重即搅拌站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通过测量得到的实际混凝土容重;亏方即实际工地接收的混凝土方量大于理论需求方量。
下面就正式地捋一遍,搅拌站接到工地订单需要50方混凝土,设计容重为2300kg/m³。搅拌站开始下料生产,下料是按照配合比下即物料总重量为2300kg。在这里国家标准中混凝土含气量应该控制在3%-5%,配合比设计中也默认这个量,但是有些时候会忽略这个。毕竟混凝土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粘罐撒漏出现的亏方现象远远高于含气量引起的亏方现象。思考上面的问题需要默认没有其他方面的亏方现象,仅是含气量这一个单一因素。
搅拌站下了2300kg的物料生产后会默认这就是一方混凝土。抛开混凝土石子砂子的密度不谈,含气量会导致混凝土的整体综合密度(容重)变化。含气量高混凝土容重就会低,含气量低混凝土容重就会高。与之对应的是容重大混凝土总体积变小,容重小混凝土总体积变大。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工地反馈说设计的50方混凝土需求,却用了52方混凝土,导致亏方现象?或者说工地实实在在的一个50m³的坑为什么需要52方混凝土才能填满?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相互抬杠的精华。搅拌站说我下了52方的物料重量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那就是52方。工地说我明明一个四四方方50方的坑为什么需要52方混凝土才能填满?其实都没错,只是大家混淆了一个“单位”用法。工地上50方的坑是一个客观存在,就是需要50m³的混凝土填满。搅拌站生产的52方混凝土并不代表混凝土的体积是52m³,含气量的减小使得本来应该是1m³的混凝土实际只有0.916m³。搅拌站这个行业在发展中,将“方”这个单位变成了一个专指名词。一方混凝土即按照配合比称重各种物料生产的混凝土,因为各物料密度不同最终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存在偏差。但是为了方便和工地之间的沟通,存在偏差的一方混凝土也会按照1m³接收。即1方混凝土≈1m³的体积。
说完以上的问题还需要补充一点,高中的时候学过充分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含气量低会导致实际容重大于设计容重。但是不代表含气量低就一定导致实际容重大于设计容重。”上面举例说明的问题都是在固定混凝土其他材料只改变含气量的基础上的解释。很小的一个点,商混站基本不会跟外加剂厂家掰扯这个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测过含气量了,都是靠手感。(手动捂脸)话虽如此,不过能正确理解一个问题总比稀里糊涂强。ps:混凝土看似密密实实一大坨,其实都是含有细小气泡均匀分布在混凝土结构中。在合理范围内的含气量可以提高混凝土性能。这也是和人感官所不同的一个现象。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混凝土合同中要约定容重,在浇筑过程中要车车过泵了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